你想知道生活中有甚麼數學嗎?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亞歷山大圖書館興衰之謎 文章日期:2010-09-24

亞歷山大圖書館興衰之謎

文章日期:2010-09-24 21:07
亞歷山大圖書館興衰之謎
2010年09月21日 18:18:04  來源: 新華國際 【字號 留言打印關閉
新建的亞歷山大圖書館
2002年10月,世界文明史上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在毀棄近兩千年後重新建成。這再次引發被譽為“人類第一智庫”的這座圖書館當初建立及後來焚毀問題的探討與論爭。
亞歷山大圖書館始建于公元前3世紀,名從馬其頓國 王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率軍東徵,目標是打敗統治西亞和北非廣大地區的波斯帝國。兩年後,他攻佔埃及的尼羅河下遊地區,決定就地建 立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亞歷山大城。他隨後離開埃及繼續東徵,徵服波斯,飲馬印度河。英雄叱吒風雲,功名蓋世,可惜唯獨命薄。公元前322年,他年僅32 歲就病逝,他建立的橫跨歐非三洲的大帝國旋即分崩離析。其部將托勒密拉加于公元前305年在埃及宣布為王,長達三四千年的埃及法老王統治終結,由希臘人統 治近三百年的托勒密王朝發端。王朝的希臘統治者聯合埃及貴族和高僧,以亞歷山大城為中心,將版圖擴大到南至現今的蘇丹,北到塞浦路斯和愛琴海南部。在希臘 人的經營管理下,社會經濟發展很快,國際貿易空前繁榮。這一切為以燦爛的希臘文化和埃及文化相互吸收、融會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馬其頓的歷代國王都崇敬在科學、哲學和文藝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希臘文明。亞歷山大大帝及其部將都崇尚知識,喜歡讀書。托勒密不但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和外交手 腕,也甚有文化修養。稱王之後,他決意把亞歷山大城建成像雅典一樣的城市,使自己的國家不但成為軍事大國,也成為文化大國,把憑借武力建立的托勒密王朝奠 定在文治的基礎上,從而鞏固其在異域的長期統治。為此,他倣效希臘,開始修建博學園和圖書館。
所謂博學園,大致相當于現代科學院與大學的結合 體,是研習科學和藝術的中心。為便于研習活動,博學園附近一般總修建有圖書館。據活動在紀元前後的希臘地理學家兼歷史學家斯特拉博記載,亞歷山大城的博學 園和圖書館是佔據全城面積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皇宮的一部分。圖書館俯瞰地中海,修建得富麗堂皇,有寬大的藏書庫,有敞亮的閱覽室。由于搜羅的圖書太多, 而圖書又都是用莎草紙或羊皮紙書寫,體積太大,圖書館很快就難以容納,不得不又修建一個分館。分館沒有修建在皇宮內,而是在離皇宮不遠的奉祀希臘-埃及大 神薩拉匹斯的薩拉貝姆神廟中。主館和分館由國王任命的一個人統一管理,後人統稱兩者為“國王圖書館”或“大圖書館”。
歷山大圖書館的具體修建年代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始 建于托勒密一世,但也有人認為始建于托勒密二世。後來,有人調和這兩種說法,提出“始于托勒密一世,而興于托勒密二世和三世”。這第三種說法,為現代不少 學者所接受。那是在公元前295年左右,托勒密一世從國庫中撥款,開始興建圖書館。工程何時完成,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有記載的是,托勒密二世曾不惜重金 為圖書館購置圖書。大約在公元前235年,托勒密三世決定擴建圖書館,于是在主館之外又有了分館。
圖書館的主管有時稱館長,有時稱主任。不管稱謂如 何,這都是一個由國王欽定的榮耀職位。一般認為,出生于公元前大約350年的古希臘傑出政治家和哲學家德米特裏(法萊雷奧斯的)是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實際創 建者。他曾擔任雅典總督長達十年,後因與主政者政見不和逃到埃及,受到托勒密一世的高度禮遇,被委任為國王顧問。他向托勒密一世提出並負責修建圖書館,並 為圖書館購買到近20萬件莎草紙文稿。正式擔當首任館長的是著名希臘語法學家澤諾多托斯(以弗所的)。他之後擔任這一職位的至少有6人,都是來自希臘、塞 浦路斯或小亞細亞的大學問家。20世紀的英國古典文獻學者吉爾伯特默裏曾慨嘆:“有哪個機構曾有過這樣一批巨人主事!”
為把圖書館辦好,從國王到圖書館工作人員都想方設 法搜集圖書資料。一是採購。王朝每年都派人到埃及、希臘和其他地區收購莎草紙和羊皮紙書卷,特別是通過雅典和羅得島這兩個當時最大的圖書市場大批採購。據 傳說,亞裏士多德圖書館的一些藏書就是托勒密一世或二世用重金收購的。二是抄錄。凡是難以買到而又必須收藏的圖書,就派人到各地的公共或私家圖書館去抄 錄。為便于抄錄,還改進了羊皮紙的制作方法,使得這種紙張更加光潔和輕便。三是借閱。據說,托勒密一世曾致函世界各國政府,請求借閱其文人學者的作品。當 時,經過亞歷山大港的外國商船很多。托勒密一世下令,凡入港船只,不管來自哪裏,都必須自動交出所攜圖書供批閱。如不交出,一經發現就要沒收,或強行收 購。四是翻譯。埃及多年積累下來的各種聖典,地中海沿岸各國的主要著作,甚至包括盛行于波斯的祆教和盛行于印度的佛教在內的東方典籍,都有計劃地組織人翻 譯成希臘文出版。同時,適應亞歷山大城不斷擴大的猶太人社會的需要,把《聖經舊約》也從希伯來文翻譯成希臘文。這就是後來成為翻譯史上最有價值的經典之一 的《七十子希臘文本聖經》。五是編撰。托勒密王朝的歷代君王都鼓勵來到亞歷山大城的學人著書立說。托勒密一世特別重視“重寫歷史”。他請來自希臘阿夫季拉 的歷史學家赫卡泰奧斯撰寫了一部埃及史,又請埃及僧侶曼內托用希臘文也撰寫了一部埃及史,還請迦勒底的僧侶拜羅索斯用希臘文撰寫了一部巴比倫史。六是騙 取。希臘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裏庇得斯的珍貴手稿都珍藏在雅典,從不外借。據傳說,為得到這些手稿,托勒密三世以大量黃金和白銀作抵 押,借來抄錄。抄完,他把抄件送去,寧可放棄押金,也拒不將原件歸還。這位國王是貪婪,還是愛書如命,只有任憑後人去評說。
就這樣,亞歷山大圖書館收藏了大量書籍的原著、抄 本和手稿。數目究竟是多少,時間和來源不同,說法不一。托勒密二世任命的圖書編目人卡利馬科斯說是49萬卷。公元2世紀拉丁文作家格利烏斯說是70萬卷。 這些藏書幾乎涵蓋了亞歷山大帝國及周邊一些國家幾乎所有科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的主要著作,計有希臘文、古埃及文、腓尼基文、希伯來文等多個文種。可以這 樣說,地中海沿岸地區當時所有重要文獻幾乎都匯聚到亞歷山大圖書館,使其成為古代世界第一座最大的綜合性圖書館。
為便于存放和借閱,把所有圖書都進行了登記、分類 和編目,標明書名、來源、出版時間和原藏地,標明行數或字數以及估價,標明作者、編校者、甚至原收藏人姓名。在此基礎上,又從希臘和地中海各地延聘大批文 人學者對圖書和文獻進行整理、校訂和注釋。托勒密一世對這些學者甚為尊重,不但為他們提供了優厚的生活待遇,還給他們相當大的學術自由,可以任意表達自己 的學術觀點。這樣,先賢們不但將先人的智力活動作為“人類的記憶”保存下來,而且“還通過在各個領域將自己的思想也都記錄下來”,把人類文明的積淀推向一 個新的制高點。
亞歷山大城寬松的學術環境和大量藏書,為學術研究 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吸引眾多學人從遠近各地紛紛前來。他們或在博學園長期工作,或臨時來收集資料。其中,長期留下來利用館藏圖書從事學術研究的,多時有上 百人,少時也有幾十人。他們將古希臘文明、古埃及文明與包括兩河流域在內的古中近東文明結合起來研究,在數學、物理學、醫學、地理學、天文學、歷史學、文 藝學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亞歷山大圖書館是隨著托勒密王朝的興起建立的。而 隨著這個王朝的衰微,圖書館的輝煌時期也漸趨結束。一般認為,這是從第六任館長阿裏斯塔科斯(薩莫色雷斯的)時期開始的。公元前145年,這位館長因卷入 反對托勒密八世的鬥爭而棄職逃亡。此後,王朝忙于內鬥,疏于對科學和文化發展的關注。這時,地中海對岸的羅馬帝國興起,加緊幹預包括托勒密王朝在內的地中 海地區事務。公元前30年,羅馬軍隊侵入埃及,延綿三百年的托勒密王朝覆滅,強勢的羅馬文化開始取代希臘文化而對埃及發生重大影響。
現在的問題是,亞歷山大圖書館是何時毀壞、怎麼毀壞的。對此,長期以來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涉及到三場不同的戰爭和因戰爭而點燃的三把烈火。
一場戰爭是羅馬內戰。公元前48年,羅馬將軍尤利 烏斯愷撒為追殺其勁敵龐培來到亞歷山大城,隨後介入埃及女王克婁帕特拉與其弟弟爭權奪利的內戰。愷撒在後來撰寫的《內戰記》一書中說,自己的艦只不但較 少,又被切斷陸上的淡水供應。因此,他不得不對敵人實行火攻,下令燒毀敵人遊弋在海上和停泊在船塢中的船只。愷撒只是講到這些,而沒有提及火燒戰船是否殃 及城中建築。公元一世紀出生在西班牙的羅馬帝國詩人盧卡,在關于這場戰爭的史詩《內戰記》中則提到,“除船舶之外,大火還殃及城市的其他地區”,“靠近大 海的建築都著火”。但是,“靠近大海的建築”,是否包括亞歷山大圖書館,他語焉不詳。同時代的古羅馬雄辯家、哲學家塞內加到過亞歷山大城,在傳世名著《論 心靈的安寧》中說,在愷撒發動的這場戰爭中,有幾萬冊書籍在亞歷山大城遭焚燒。希臘歷史學家巴魯塔裏克則明確地說,愷撒對敵人採取火攻,“大火在軍用船塢 蔓延,燒毀了大圖書館”。當時,圖書館藏書已有70萬卷,據說有40萬卷被燒毀。為彌補這一損失,愷撒後來將從其他地區掠奪的20萬卷圖書贈送給克婁巴特 拉女王。後來的古羅馬大作家普盧塔克、大史學家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等也都肯定,當敵人企圖切斷其船隊時,愷撒被迫採用火攻。北風起,大火從船塢蔓延到 海岸,“燒毀了大圖書館”。
另一場戰爭是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 發動的宗教戰爭。主館遭焚毀之後,位于薩拉貝姆神廟院落中的分館則保存下來。到公元379年,狄奧多西一世就任羅馬帝國皇帝。他為鞏固自己的統治,一方面 進行武力徵討,一方面頒布敕令,將基督教定為國教,要求所有臣民都成為基督教徒。為贏得這場宗教戰爭的勝利,他大肆迫害異教徒,搗毀其宗教設施。公元 391年,他下令拆毀亞歷山大城所有異教教堂和廟宇。亞歷山大城的基督教大教長聖狄奧菲魯斯帶領狂熱的教徒隨即將薩拉貝姆神廟夷為平地。位于其中的圖書館 分館難逃厄運,許多書籍或遭搶劫,或被放火焚燒。從此,有六百多年歷史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就蕩然無存了。
上述兩場戰爭焚毀了亞歷山大圖書館,這本已確定無疑。可是,八百多年後,卻又冒出一個新說,涉及另一場戰爭,即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對埃及的徵服和佔領。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逝世,羅馬帝國分裂, 埃及由東羅馬帝國拜佔廷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在阿拉伯半島崛起。642年,阿拉伯軍隊在阿慕爾伊本阿斯率領下打敗拜佔廷守軍,攻佔亞歷山大城。三 年後,拜佔廷皇帝君士坦斯派兵收復亞歷山大城。隨後,阿慕爾奉命再次出徵,于646年初再次佔領亞歷山大城。這都是歷史事實。他的佔領與亞歷山大圖書館的 存亡有無幹係,此後五百多年中無人述及,直到13世紀,才有人演繹出一段有關他的“焚書”故事。
阿慕爾“焚書”之說主要涉及三個人。一個是來自巴 格達的外科醫生阿卜杜拉蒂夫。他大約在公元1200年到過亞歷山大城,撰寫了一部《埃及之行》。他在書中提到,亞歷山大圖書館“是阿慕爾根據(阿拉伯帝 國)哈裏發歐麥爾的命令燒毀的”。但是,他既沒有詳述燒毀的情況,也沒有說明這一論斷的根據。另一個是13世紀來自敘利亞的歷史學家阿布法拉奇。他的阿拉 伯文著作《諸國史綱》比較詳盡地記述了阿慕爾焚書的經過。再有一個就是13世紀出生在上埃及的歷史學家伊本基夫提。他在所著《賢人史》中說,阿慕爾重新佔 領亞歷山大城之後,一位早就同他相識的名叫約翰的文法學家表示,希望得到亞歷山大圖書館的藏書。阿慕爾遂向哈裏發歐麥爾請示,得到的回答是:“把你所說的 書先翻閱一下。如果其內容與經書(指《古蘭經》)相同,就無需保存;如果相悖,也無需保存,不妨銷毀。”阿慕爾後來下令,將所有館藏圖書交給城裏的四千多 個公共澡堂作燃料,足足燒了六個月之久。
從13世紀以來的幾百年中,阿慕爾“焚書”之說被 阿拉伯乃至西方學者反復引用。直到17世紀,人們開始對此說提出質疑。首先,阿布法拉奇是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猶太裔歷史學家。他的《諸國史綱》起初是用古敘 利亞文撰寫,只字未提焚書事。可是,後來發表的這部著作的阿拉伯文縮寫本,不但提到了,而且記述得比較詳盡。從他個人的背景和著作版本差異判斷,人們對記 述的真實性表示懷疑。後來,伊本基夫提更完整的記述被發現,人們于是推測,活躍于13世紀後半葉的阿布法拉奇(1226—1286),顯然是襲用了活動于 13世紀前半葉的伊本基夫提(1172—1248)的說法。這樣,阿布法拉奇的“責任”被免除,關注點集中到伊本基夫提身上。
對伊本基夫提著作中阿慕爾“焚書”問題較早提出質 疑的,是英國的阿拉伯歷史學家埃爾弗雷德喬舒亞巴特勒(1850 — 1936)。他在《阿拉伯徵服埃及史》中說,那位叫約翰的文法學家活動在6世紀中葉,不可能活到阿慕爾徵服亞歷山大城的時候;亞歷山大圖書館的藏書大多用 羊皮紙書寫,而羊皮紙很難充作燃料。因此,他認為,將藏書充作公共澡堂燃料之說顯然是虛構。當然,他的觀點也遭到一些人的反駁。但是,支持他的人,從歐美 到阿拉伯世界,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增多。美國著名阿拉伯歷史學家菲利普希提在所著《阿拉伯通史》(1937)中說:“這個故事杜撰得很巧妙,但是與歷史事 實不相符。”他認為,最根本的歷史事實是,在阿拉伯人徵服埃及的時候,亞歷山大圖書館早已不復存在。
那末,伊本基夫提這位阿拉伯作家杜撰這個故事的目 的何在呢?當代埃及歷史學家穆斯塔法阿巴迪在其專著《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存亡》中的解釋是:當時正值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人們對古希臘典籍的興趣倍增。而 那些典籍的很大一部分保存在穆斯林世界的圖書館中。因此,這些圖書館就成為歐洲人覬覦的目標。地中海東岸特裏波黎城圖書館的藏書,著名穆斯林將軍和詩人奧 薩馬伊本蒙齊茲的大量私人藏書,先後都曾遭到正在進行東徵的十字軍的搶劫。這些事件引起阿拉伯人的公憤,十字軍就反誣阿拉伯人“早就有焚燒圖書的劣跡”。 同時,在同十字軍作鬥爭的過程中,阿拉伯帝國統治者薩拉丁為籌措資金,曾將開羅公共圖書館中200多萬卷藏書和敘利亞城市阿米德圖書館的100多萬冊藏書 先後變賣。這不能不招致學人的嚴厲批評。于是,薩拉丁的一些支持者,包括同其關係密切的伊本吉夫提,就起而為之辯解,編造阿慕爾“焚書”的故事,意在說明 歷史上焚燒圖書都算不了什麼,今日的變賣更無可厚非。現今一些西方學者對阿慕爾“焚書”的故事則另有解釋。他們認為,編造者的本意,很可能是為炫耀阿拉伯 人當年打敗強大的拜佔廷帝國的“輝煌戰績”。豈料,這樣的編造不但沒有給阿拉伯人帶來任何榮耀,反而帶來“無盡的尷尬和羞辱”。這一點,肯定是始作俑者始 料不及的。
現在,亞歷山大圖書館毀于羅馬人發動的兩場戰爭, 基本上成為世界各國歷史學家的共識。這個圖書館,引用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的話說,曾是“人類知識的燈塔,多種文明的交匯點”。現在,毀壞近兩千年後重新修 建,並打破當年只為少數知識精英服務的傳統,向所有人開放,必將成為公眾汲取知識的永不枯竭的源泉,重新照亮人類文明發展的裏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