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生活中有甚麼數學嗎?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聆聽專家的真知灼見:中學階段如何學好數學? · 2016-10-08 09:47


聆聽專家的真知灼見:中學階段如何學好數學?
·        2016-10-08 09:47

·        來源: 光明日報
  數學不僅是一門基礎學科,更能對思維進行很好的訓練。無論學習何種專業,做科研也好、做其他工作也好,數學修養對專業的發展都很有裨益。數學是中學階段的一門主課,不過許多同學覺得數學比較難,家長和同學們都迫切想知道中學階段如何才能學好數學?趁光明日報約稿之際,我和同學們簡單談談這個話題。
  首先,要對數學感興趣。我從來不認為天賦是學好數學的關鍵因素,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我上學比較早,小學時對數學沒有什麼興趣,成績也不突出。大概從初二開始,我才對數學產生了比較濃厚的興趣,成績也好起來。
  現在有人過分強調興趣是天生的,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興趣是可以培養的。比如我是江蘇人,在上小學和中學時,經常跟著家長聽京劇,對京劇逐漸產生興趣、能聽出味道來,但如果電臺裡播放的地方戲遠離江蘇,比如秦腔,我是一定會換台的。原因無他,就是接觸很少,沒興趣。因此,要想培養興趣,沒有別的辦法,就是多接觸。數學也是如此,接觸多了、多下了功夫,慢慢就會覺得並不那麼困難;再多下些功夫,就能掌握得更好一點,開始有一些心得和體會,興趣自然就來了。
  但多接觸也要講究方式、方法。我知道現在不少孩子在小學時就開始上奧數,我認為現在奧數的偏難偏怪的許多內容,以及採取的強制灌輸的學習方法,不僅不利於培養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反而可能讓孩子對數學產生厭倦心理。
  其次,要有學習的自覺性。我前面說過,我上小學時,因為年紀小,還很不懂事,學習沒什麼自覺性,上課思想開“小差”,成績一般。到了中學,學習才成為一件自覺的事。
  學習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但也絕不是痛苦的事,它應該是一個學生自覺自願的行為。我看有媒體報導,現在有些中學在高考前要製造緊張與隆重的氣氛,比如掛橫幅、組織學生宣誓等,甚至要求學生到食堂排隊買飯也必須拿書本來看,說是要充分利用時間,造成氣勢。我覺得這樣很滑稽,非常過分。
  解決了思想方法的問題,那麼,具體要怎麼做,才能在中學階段學好數學呢?
  第一,課上要認真聽講。上課時要專心致志,聽好老師講的重點,課後認真完成作業,很好地掌握課上的內容。數學與其他學科不同,必須循序漸進,要注意打好基礎。
  第二,適當多做一些習題。中學數學是與“高等數學”相對的“初等數學”,理論性的內容很少,主要還是通過做題來打好基礎。我自己的學習經歷就是如此。我上中學以後,由於上課專心聽講,老師留的作業在課間就已做完。下午和晚上有充裕的時間,看了不少課外書籍,做了許多題目,更加深了對數學的愛好。因此,同學們在完成老師佈置的練習後,自己還要選做一些需要思考與有些“曲折”的習題。
  第三,要學會舉一反三。做習題的過程中遇到難題不要馬上求助,要多想一想:自己會什麼?這道題為何會“卡”住?實在解不出來,再向老師或同學求助。之後,要認真琢磨一下解題的過程和方法。這樣才能觸類旁通,不斷提高水準。
  學好數學不會一蹴而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大家能夠堅持下來,就一定能夠提高興趣、掌握內容,不再將數學視為畏途。(楊樂,作者系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分享:

責任編輯:徐梅

推荐:5道好玩的数学题,大多数的学霸秒懂

推荐:5道好玩的数学题,大多数的学霸秒懂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对于小孩子来说,精力充沛而对未知充满好奇,不服输富于挑战性,这时候不妨让孩子多接触一些好玩的数学题,益智的同时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下面是睿丁英语小编整理的5道有趣数学题,看看你的孩子会不会:
  问题1:燃绳问题:已知一根绳子烧完需要一个小时,如何计时30分钟?
  睿丁英语小编:很多小孩认为这很容易,只要在绳子中间做个标记,然后测量出这根绳子燃烧完一半所用的时间就行了。或者对折截取一半。
  然而不幸的是,这根绳子并不均匀,有些地方比较粗,有些地方却很细,因此这根绳子不同地方的燃烧率不同。也许其中一半绳子燃烧完仅需5分钟,而另一半燃烧完却需要55分钟。面对这种情况,似乎想利用上面的绳子准确测出30分钟时间根本不可能,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大家可以利用一种创新方法解决上述问题,这种方法是同时从绳子两头点火。绳子燃烧完所用的时间一定是30分钟。
  问题 2:两辆火车沿相同轨道相向而行,每辆火车的时速都是50英里。两车相距100英里时,一只苍蝇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从火车A开始向火车B方向飞行。它与火车B相遇后,马上掉头向火车A飞行,如此反复,直到两辆火车相撞在一起,把这只苍蝇压得粉碎。苍蝇在被压碎前一共飞行了多远?
  睿丁英语小编:我们知道两车相距100英里,每辆车的时速都是50英里。这说明每辆车行驶50英里,即一小时后两车相撞。在火车出发到相撞的这一小时间,苍蝇一直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飞行,因此在两车相撞时,苍蝇飞行了60英里。不管苍蝇是沿直线飞行,还是沿”z”型线路飞行,或者在空中翻滚着飞行,其结果都一样。
  问题3:假设你在参加一个由50人组成的婚礼,有人问:“我想知道这里两个人的生日一样的概率是多少?此处的一样指的是同一天生日,如5月5日,并非指出生时间完全相同。”
  睿丁英语小编:大约有两名生日是同一天的客人参加这个婚礼。如果这群人的生日均匀地分布在日历的任何时候,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是97%。换句话说就是,你必须参加30场这种规模的聚会,才能发现一场没有宾客出生日期相同的聚会。
  随着人数增加,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会更高。因此在10人一组的团队中,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大约是12%。在50人的聚会中,这个概率大约是97%。然而,只有人数升至366人(其中有一人可能在2月29日出生)时,你才能确定这个群体中一定有两个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问题4:有三个人去住旅馆,住三间房,每一间房$10元,于是他们一共付给老板$30,第二天,老板觉得三间房只需要$25元就够了于是叫小弟退回$5给三位客人,谁知小弟贪心,只退回每人$1,自己偷偷拿了$2,这样一来便等于那三位客人每人各花了九元,于是三个人一共花了$27,再加上小弟独吞了$2,总共是$29。可是当初他们三个人一共付出$30那么还有$1呢?
  睿丁英语小编:事实上3人只付出了27元,老板得了25元,小弟拿了2元。
  问题5
  
  
  

逸夫數學獎希欽 融會物理影響深遠 星島日報星島日報 – 2016年10月3日星期一上午6:11

逸夫數學獎希欽 融會物理影響深遠

【星島日報報道】英國數學家、年屆七十歲的奈傑爾.希欽(Nigel J Hitchin)一生醉心研究數學,曾撰寫約一百篇論文,不少數學方面的發現更以他命名。希欽享受教學,曾在不同大學教書三十多年,與學生分享數學之美。他在幾何學、表示論的研究,跟物理學融會貫通,發揮重大影響,成為今屆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得主。
  邵逸夫獎數學科學獎唯一得獎者奈傑爾.希欽,多年來主力研究幾何學,幾何學是數學的核心,跟對稱相關的表示論、微分方程的研究息息相關。他在黎曼曲面上希格斯叢的工作建立了一類代數可積系統,稱為希欽纖維化,這是超凱勒流形的重要例子。
  希欽與阿蒂亞(Atiyah)、德林費爾德(Drinfeld)和馬寧(Manin)用線性代數方法描述四維瞬子模空間的工作,即使在現今三十年後,仍然是數學和理論物理的許多研究工作的基礎。希欽在幾何學、表示論和理論物理學的貢獻,影響深遠,為物理學家埋下不少研究伏線。
  希欽一九四六年於英國德比郡霍爾布魯克出生,早期成長階段,未有特別沉迷數學,成績不算「標青」。希欽憶述升讀中學時,入讀當時新創辦的中學,全校僅得十七名學生,須由法文老師兼教數學,直到數年後,遇到數學科的啟蒙老師,打好基礎,漸漸愛上數學。
  入大學前,希欽曾在德比郡一所公司的電腦部門當臨時工,當時電腦發展如日方中,曾一度猶豫要讀工程系,後來他取得獎學金,入讀牛津大學數學系,展開長達五十年的研究生涯。他稱,做研究時,彷彿是科學家,多於數學家,不斷分析、論證,推敲出結果,令他最滿足。
  除了研究帶來的滿足感,希欽亦喜歡教學,在學生之間有很好的評價。在七十年代尾,他擔任數學導師,其後於英國華威大學、劍橋大學出任教授,九七年起,他返回牛津大學任職Savilian幾何學講座教授。
  在他眼中,不一定每名學生日後都要成為數學家,以學術研究為終身事業,他舉例指,曾經有學生於軟件公司從事電腦圖像工作,參與電影《朱古力獎門人》製作像真的朱古力河流。
  研究早已成為希欽生活一部分,有時研究太久,腦閉塞時,他習慣去散步一會,不過腦海仍會禁不住思考。即使平日休假,為家中花園修剪花草,也會不斷想着研究。要真正的放鬆休息,或是與家庭共聚的時光。
  希欽在七十年代邂逅於哥倫比亞大學修讀聽力學的太太,憶起當時初次見面、交談的畫面,依然記憶猶新。他們在一九七三年結為夫妻,迄今仍然恩愛如昔。希欽不時會與子女、孫兒見面,共聚一堂,他的孫兒今年已經八歲,可跟他下棋玩樂,棋藝不比希欽遜色。
  數學家長年累月研究,旁人好奇過程中會沉悶嗎?門生無數的希欽,聽後即時如老師般反問在場記者「你們覺得數學沉悶嗎?」他形容數學很「迷人」,但有時的確會感沉悶,尤其要解決某些困難,但當衝破困難後,是無比的滿足。希欽表示,如果可以用更有趣的方式表達數學,就可令更多人明白,他肯定地指「數學很重要」,並與生活有關。希欽今年退休,不過仍會在研究所參與個別項目,繼續做最熱愛的事。

國際 【諾貝爾2016】以數學原理研究物質狀態 英三學者奪物理獎 撰文: 陳奕謙 許懿安 發佈日期: 2016-10-04 18:25 最後更新日期: 2016-10-04 20:06

  • 諾貝爾委員會公布,2016年度物理學獎由英國學者索利斯、霍爾丹及科斯特利茨奪得。

  • 三人以數學原理來研究物質的相變過程,成就備受肯定。

諾貝爾委員會以索利斯、霍爾丹及科斯特利茨的畫像,來公布三人獲獎。(諾貝爾委員會)諾貝爾委員會以索利斯、霍爾丹及科斯特利茨的畫像,來公布三人獲獎。(諾貝爾委員會)
在固態、液態和氣態以外,其實還有其他狀態。(諾貝爾委員會)在固態、液態和氣態以外,其實還有其他狀態。(諾貝爾委員會)
不少人在小學階段,都曾經學過物質有三種狀態,分別是固態、液態和氣態,分別的例子是冰、水和水蒸氣。以專業名詞來說,這些狀態稱之為「相」(phase),狀態改變的過程就是「相變」(phase transition)。在相變之後,物質的屬性可以改變,例如原來導電的鐵也變得不導電。
不過其實在物理學來說,物質的狀態不只這三種,在極端高溫或低溫的時候,其實還有其他狀態,稱之為奇異狀態(exotic states)。
英國的物理學家索利斯(David Thouless)、霍爾丹(Duncan Haldane)及科斯特利茨(Michael Kosterlitz),就是研究奇異物質聞名。
他們更重要的貢獻,在於應用了數學上的拓樸原理來研究物質相變,令人類的物理研究進入一個更深認識的階段。
拓樸學原本是數學概念,主要研究空間連續變化之時,維持不變的性質。
三名獲獎物理學家,以拓樸學原理解釋相變。(諾貝爾委員會)三名獲獎物理學家,以拓樸學原理解釋相變。(諾貝爾委員會)
諾貝爾委員會讚揚三人在「物質拓樸相變與拓樸相位的理論發現」。索利斯獲得800萬瑞典克朗(港幣723萬)獎金中的一半,另外兩名得獎者會平分另外一半。

邊上數學邊踩單車 實驗證實:學生更專心 2016/09/22 22:02

邊上數學邊踩單車 實驗證實:學生更專心
2016/09/22 22:02
瀏覽數:100
示意圖/達志影像路透社
 
家長都希望孩子在課堂能學得好,老師也是絞盡腦汁,讓學生能專心上課,美國一位數學老師從報導獲得啟發,依樣畫葫蘆的在課桌下安裝單車踏板,讓學生邊上課邊踩單車,結果發現上課的學生更專心,課堂秩序與學習效果也都大有進步。

這是一堂你可能不曾上過的數學課,這到底是在上課還是在健身,這樣學得好嗎?老師說,邊踩邊上課,學習效果很驚人。

學生:「踩踏板讓我能夠更專心。」

老師:「學生以前會敲桌子或是碰別人,現在不用這麼做了,因為雙腳已經在活動了。」

試想一下,當你整天坐在辦公桌前,不准講話,不准吃東西,不准做任何放鬆的事,肯定會讓人很崩潰,而孩子們同樣也是。

學生:「有的時候我坐在位子上,會扭來扭去,腳動來動去踢地板,這樣也會影響到其他人,因為發出的噪音很大。」

小朋友活潑好動,卻得被困在教室上課,無處宣洩的精力,正是學生分心的原因。

學生:「我常常會用腳踏地板,因為比較有事做。」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們專心,美國這位數學老師在課桌下安裝踏板,果然成功分散了學生的精力,課堂秩序與教學成果,比過去好多了。

老師:「學生的作業都大幅進步,遲交作業大減少許多。」

老師說,時代不同,教學方法也要跟著變,就像是這個教室裡,你猜得到在上的是什麼課嗎?

音樂放下去身體動起來,如果你以為這只是堂舞蹈課,那就錯了。

老師:「這個舞步有三個元素組成,有人要當電池,有人要當燈泡,有人要當電線。」

這是美國一處社區,他們正在用舞蹈來上科學課。

老師:「我們得找到讓學生更融入課堂的方式,大家都知道年輕孩子愛音樂、愛跳舞,特別是嘻哈音樂。」

社區招募了精通嘻哈舞的科學家與工程師,請他們把科學原理設計到舞步裡,用孩子喜歡的方式,激發主動學習的意願。

學生:「現在我很喜歡科學,我下次還要再來,跳舞總是能讓你學習新知,同時也可以了解科學。」

而在樂高的故鄉 丹麥,玩積木是小朋友在學校的主要任務。

樂高基金會計畫總監:「創意是在玩樂中被激發的。」

樂高學校老師:「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變得積極主動,他們得用自己的雙手學習,而不是只坐在座位上,做簡單的數學習題,他們得實際創造些什麼?」

小朋友的天馬行空,往往被課堂規定給制約住,不可以走動,不可以吵鬧,但是在巴基斯坦這間學校裡,卻鼓勵學生多說多動多思考。

巴基斯坦教育顧問:「你可以看到我們的課堂練習,強化創意和表達能力,我們會給予學生挑戰,需要他們腦力激盪,讓他們去思考設計。」

孩子其實擁有無限可能,但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卻抹煞了他們的發展。

巴基斯坦教育顧問:「激發創意和經濟發展關係密切,全世界的政府都在思考 。」

訓練孩子擁有豐富的創意,或許才是贏在起跑點上的新思維。

排隊秘訣】邊條隊最快?數學家話有數得計

排隊秘訣】邊條隊最快?數學家話有數得計

209,387
最後更新: 1011 19:06 / 建立時間 (HKT): 1011 00:05
排隊是香港文化之一,去超市入貨要排,櫃員機提款又排,快餐店買飯都要排。當你推着一車子貨品來到收銀處,用5秒評估了六條隊的人數,以及車上貨品數量,選了一條你以為會最快的排隊。等着等着,竟發現旁邊隊跟你同一時間開始排的人,現在居然比你走前了兩個身位!
這個情景是否似曾相識?美國有媒體報道,指出以科學角度而言,的確有四個因素助大家選一條快隊。
美國作家David Andrews曾在作品《Why Does the Other Line Always Move Faster?》中指出,這一切其實只是腦袋的錯覺。排隊等候時,我們就會特別留意其他隊的速度,錯以為另一條隊比自己排的快。
數學家和心理學家就以科學方法,提出五個排隊致勝小貼士:
1. 避免排特快收銀隊
這些特快隊,通常只限買少量貨品的顧客使用。然而,排隊快慢視乎人數多寡,不是貨品數量。數學家Dan Meyer計算過,打招呼、掃條碼和收錢平均需要41秒,每處理一件貨品再要花3秒。因此,我們計計數:如果隊中有4個人,每人買20件貨,就要花上接近7分鐘。反而如果只有一個人,即使他買100件貨,都只需等大概6分鐘。
2. 排在貨品全部一樣的人後面
收銀機都是一部電腦,假如前一個人買的是10個杯麵,收銀員就可以掃描一次,然後按「x10」。這樣一來,當然會比10件不同貨品,需要逐次掃描,掃描10次快。
3. 選排男收銀員
聽起來有點性別歧視,但其實有根有據的。美國《Psychology Today》
中,曾有研究指出,女人一日平均講7,000字,男人一日平均只講2,000字,所以男人比女人少口水,收銀時就爽手得多了。
4. 排隊排左邊隊
同樣地,別以為這是歧視右撇子的講法。世上大多人是右撇子,因此,排隊時你的「敵人」大多是右撇子。根據美國《Scientific American》的研究,右撇子會在潛意識下多向右行、轉右,或選擇右邊隊伍,所以聰明的你,當然要突破盲腸,轉向左邊,排左邊較少人的隊伍!
5. 果斷排隊,或選排一條隊排全部收銀台
排隊都要考慮這麼多因素,有選擇困難症的真會煩死!作家David Andrews以過來人經驗建議大家:「別再想太多!直接選最少人的隊排必定沒錯!」而數學家Dan Meyer更提出一個相對公平,大家又不用苦惱的排隊方法:「最好一條隊排全部收銀台,哪個收銀台有空檔就叫下一位。」這樣大家就不用選擇了。

記者:黃凱婷
攝影:林栢鈞 

諾貝爾獎兩得主「半路出師」 本科都讀數學

諾貝爾獎兩得主「半路出師」 本科都讀數學

哈特(左)與荷姆斯壯。 美聯社

字級:

 
 
 
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由哈佛大學教授哈特(Oliver Hart)及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荷姆斯壯(Bengt Holmstrom)以「契約理論」共同奪獎,而兩人在大學唸本科時,都曾攻讀數學,後來才轉經濟學。現年68歲的哈特於1948年在英國倫敦出生,他原本在劍橋大學修讀數學,後來在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改修經濟學,後來到美國普林斯頓取得博士學位,並在美國認識妻子,兩人後來育有2名兒子。哈特曾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1993年再被挖角到哈佛經濟系,之後一直待在哈佛大學。父母親都是醫師的哈特相當注重身體,有學生透露他60多歲了,身體很硬朗,健步如飛而現年67歲的荷姆斯壯出生於芬蘭赫爾辛基(Helsinki),與妻子育有1子。他原本在赫爾辛基大學攻讀數學、物理學及統計學,後來在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商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先後在西北大學及耶魯大學任教,1994年起落腳麻省理工學院。荷姆斯壯以研究契約和獎金如何影響企業行為而聞名,曾於1999年2012年擔任諾基亞(NOKIA)董事會成員,但他昨拒絕評論現今企業高層是否支薪過高,僅說:「現今的經理階層契約太複雜;近年的演進是,他們短期無法拿到每件事,久了才拿得到東西。」他得知獲獎後說:「很高興跟哈特一同獲獎,他是我在美國最親近的朋友」,突顯兩人交情匪淺。(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哈特學經歷耀眼,他是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學士、英國華威大學經濟學碩士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博士。 美聯社
荷姆斯壯曾任教美國西北與耶魯等名校,目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美聯社

2016.10‎ > ‎ [新發現]史上最大的孿生質數! posted an hour ago by 陳宏賓 [ updated 39 minutes ago ]

2016.10‎ > ‎

[新發現]史上最大的孿生質數!

posted an hour ago by 陳宏賓   [ updated 39 minutes ago ]
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數學演變成許多條領域分支,數論Number Theory稱得上是經過千錘百鍊歷久彌新,其中關於「質數(prime number)」的神祕最讓人津津樂道和著迷。所謂質數就是除了 和本身之外無法被其它正整數整除的數。例如:2, 3, 5, 7, 11,...,  如此下去可以一直往後找到新的質數,沒完沒了。但是,越往後走下去,質數就會越來越稀有。
不只數學家熱愛,世界上還有許多業餘人士為質數瘋狂不已,若干愛質數成痴的質數迷團體,例如 
GIMPS 和 PrimeGrid,藉網路號召同好貢獻出家用電腦的閒置時間,只要事先下載安裝網頁上的軟體,就能夠加入他們的行列,一起尋找尚未被世人發現的新質數。

前者 GIMPS 的全名是 Great Internet Mersenne Prime Search,顧名思義搜尋對象以梅森質數 Mersenne Prime 為主。

舉凡可以表示成 2p-1 形式的質數便是。

不過這樣的質數卻是意外地相當罕見,截至目前為止也才發現不到 50 個,在 2016 年初 GIMPS 公佈發現

第 49 個梅森質數 2742072811


特別的是,這也是目前發現最大質數的紀錄保持者。相關報導請參考本刊 
發現超大質數! 高達150000美金的超級質數任務

 
發現超大的孿生質數

PrimeGrid
 
則是針對各種形式的質數進行全面性探索。最新的發現就在今年中秋節的前一天(2016 年 月 14 日)公佈,來自美國的 Tom Greer 找到了一對新的孿生質數(Twin Primes)如下:


孿生質數即是相差為2的兩個質數。新發現的孿生質數若是把它一個數字接一個數字寫下來,竟然長達 
388342 位數,打破前一組孿生質數為 200700 位數的世界紀錄。


和梅森質數相較之下,孿生質數的能見度是高了一點。讓我們從 2 開始沿著數線向前走,看看這些小的例子 (3, 5), (5, 7), (11, 13), (17, 19), (29, 31), (41, 43), (59, 61), (71, 73), (101, 103), (107, 109), (137, 139),隨著數字越來越大,孿生質數似乎就躲得越來越隱密了。當然,也忍不住令人好奇,一直走在無窮無盡的數線上,能否持續發現孿生質數的存在呢?這正是鼎鼎大名的「孿生質數猜想」要追尋的偉大目標,雖然目前仍尚未解決。

前十大孿生質數排名,photo from http://primes.utm.edu/largest.html



蘇菲熱爾曼質數
 有趣的是,這次找到的兩個孿生質數兄弟中的弟弟

2996863034895×1290000-1

還有另外一個特別的名字
  蘇菲熱爾曼質數(Sophie Germain prime)。若一個質數 同時具備 2p+1 也是質數的話,則 稱作蘇菲熱爾曼質數。


這種質數是為了紀念十八至十九世紀時的一位法國數學家 Marie-Sophie Germain,她的創見在於利用這種特殊的質數去證明費馬大定理在某些特例的正確性。(註:費馬大定理在 1995 年終於被英國數學家懷爾斯Andrew Wiles 完全解決)

蘇菲熱爾曼的老爸據說非常有錢,家裡藏書也相當豐富,書櫃上竟然也有大數學家歐拉的著作。在父母都不支持的狀態下,據說小時候的她靠著偷看她老爸的數學藏書自學,有點像少林寺的掃地僧之於易筋經,她默默練功,打怪升等,等到等級練得差不多了,居然開始使用假名 「雷霸龍」(姆斯,是你??) Augusts Antoine Le Blanc 寫信(當時女性被禁止靠近大學,逼不得已才使用假名)跟當代大數學家當筆友進行交流,其中一位是被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尊為歐洲最偉大的數學家」的拉格朗日 (Joseph Lagrange),通信一段時間,拉格朗日提出了見面的要求,眼看紙包不住火,也只好向拉格朗日坦白一切,後來還順利成為拉格朗日的指導學生;另外還有一位筆友則是人稱「數學王子」的高斯 (Carolus Fridericus Gauss),高斯得知她的真實身份後,對她隱藏身份也要學數學的精神,也不禁豎起大拇指欽佩讚賞。
 
數學史上有許多了不起的女性,蘇菲熱爾曼是其中之一。在那個時代的家庭環境和社會氛圍之下,女性追求學問所遭遇的困難和挫折,是今日無法想像的巨大,因為性別的緣故,她終其一生都未能取得以數學研究的本的正職工作,即使在數學的領域中做出許多偉大貢獻。

前十大蘇菲熱爾曼質數排名,photo from http://primes.utm.edu/largest.html
延伸閱讀
 

1. 發現超大質數! 高達150000美金的超級質數任務,陳宏賓,UniMath。

2. 繼張益唐縮小相鄰質數的間隔之後,天才數學家陶哲軒讓它變大了!,陳宏賓,UniMath。

作者簡介
陳宏賓 - UniMath 主編、逢甲大學應用數學系助理教授
數學既深且廣,我懂得不多,最喜愛組合數學相關領域,主要研究興趣是群試理論、圖論及最優化分解。2013 年出版
「Partitions: Optimality and Clustering, Volume II: Multi-Parameter」一書(與 Uriel Rothblum 和 Frank K. Hwang 教授合著)。對於數學和教育有強烈的熱忱和使命感,積極創立 UniMath 電子數學媒體,致力於推廣數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