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生活中有甚麼數學嗎?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摩坦森 用數學解人生大事 財經新聞組綜合報導 September 26, 2011

摩坦森 用數學解人生大事

文章日期:2011-10-04 16:06

摩坦森 用數學解人生大事
財經新聞組綜合報導
September 26, 2011 06:00 AM | 1253 次 | 0  | 3  |  | 
2010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三位得主之一的摩坦森(Dale Mortensen),1939年出生於奧勒岡州,童年在青山綠水環繞下度過,從小即對數學展現過人天分及濃厚興趣,中學就唸完所有數理方面的大學先修課 程。他對音樂和體育也很有興趣,中學時還是足球校隊。高三那年他開始對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的美國社會歷史感興趣,大量閱讀與美國工業化歷史相關 的文獻,進而開啟他對社會議題的關注。
數學分析 解社會問題
高中畢業前夕,摩坦森已決定要把他對以數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興趣,結合對社會議題的關心。問題是要怎麼做?
偶 然間摩坦森聽到一位高中學長提起到維拉馬特大學後,有位經濟學教授給他很大啟發。當時摩坦森正好在閱讀數學家馮紐曼(John von Neumann)和經濟學家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合著的《賽局理論與經濟行為》(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暫譯),讓他見識到如何把數學應用到社會分析上,原來經濟學才能結合他對數學和社會的兩大興趣。
摩坦森1961年從維拉馬特大學畢業,1967年取得卡內基梅隆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但1965年時西北大學就已禮聘他,他在西北大學任教至今。
研究失業 也研究婚姻
西 北大學經濟學系主任維特(Mark Witte)說,摩坦森建立起數學模型,探究人們究竟如何找工作;他的研究指出就業市場固有的效率低落,讓求職者找不到適當的工作、求才者找不到合適的人 手。摩坦森還研究失業救濟金究竟如何能讓求職者更願意接受高風險的工作,改善失業情況。
摩 坦森也對「婚姻市場」做了一番研究,代表作是1988年發表的《配對:找到相伴一生的夥伴或沒有》(Matching: finding apartner for life or otherwise,暫譯)。搜尋理論和「配對遊戲」有某些程度的關聯,摩坦森覺得要碰到一個伴侶、學到任何關係都有不確定性,都要花時間。尋尋覓覓但遍 尋不著者,一定都是出現「錯配」,這也解釋了何以有那麼多曠男怨女。交友網站和婚姻介紹所滿街都是,但一個人最後可能依然只找到不是最理想的伴侶。
網路求職 未必更省時
此外,約會很少能看出一個人的「真面目」,畢竟大家都會表現出最好的一面。因此搜尋模型不排除就算是絕配,後來也可能以分手收場。摩坦森在自傳中提到,他在西北大學的同僚都很好奇,同一份工作他怎麼能做46年,同一個老婆48年都沒換?他的答案很簡單:因為都是絕配。
現在網路科技如此發達,求職網站那麼多,求職者和求才者都懂得善用這些科技,但如此是否就能縮短勞工和僱主彼此搜尋的時間,甚至解決搜尋不到的窘境?摩坦森認為並不盡然。
他說,新的溝通科技確實有效率,但現實情況也變得更複雜。科技進步了,人們也會隨之產生不同的反應。僱主和求職者會變得更挑剔,決定以相同的時間,找到更好的配對。最後結果或許很圓滿,但搜尋的時間不見得就減少。
摩坦森 用數學搞懂「人生大事」
●看就業:市場既有效率太差,求職者不易適得其所、求才者找不到契合的人手…
●談婚姻:尋尋覓覓但遍尋不著者,一定是「錯配」,才會產生這麼多曠男怨女…
●說自己:職業、婚姻都「絕配」,才能一份工作做46年,同一個「牽手」48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