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搭積木搭出孩子數學能力
2013年12月23日
| ||||||
近期,美國多家教育媒體報導稱,其實可以在遊戲中或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從小習慣動腦筋的好習慣。(AFP)
【記者朱文/綜合報導】大部分人都怕數學,覺得它很難,這觀念可能從小來自父母與師長的負面談話種下的陰影。近期,美國多家教育媒體報導稱,其實可以在遊戲中或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從小習慣動腦筋的好習慣。科學研究發現,從小玩積木的小孩,長大後數學通常都很好。有專家表示,教小孩數學,可從激發他們天生的好奇心做起。
據《兒童成長》雜誌介紹,美國特拉華州大學和天普大學首次以學齡前兒童為對象研究,結果發現鼓勵學齡前兒童玩積木能夠提高以後學習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能力。
報導稱,研究者跟蹤研究了超過100個來自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3歲兒童,孩子們被測試玩積木的技巧。發現更會搭積木的孩子的計算能力也更得心應手。
密西根州立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凱利.米克斯(Kelly Mix)表示,和小孩一起玩積木,鼓勵小孩複製父母堆好的模型,可教導小孩空間的認知能力。
心理因素影響數學好或壞
另外,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和比較人類發展學教授蘇珊.雷文(Susan C. Levine),針對44名學齡前兒童和他們的父母進行了一項長期的家庭研究,結果發現經常跟小孩談論數字、用肢體語言和文字解釋空間關係的父母,往往不用等到孩子上學後,而是在小孩4歲時,就灌輸他們更強的數學能力。
另一個令人難以相信的現象就是,很多家長其實在無意中讓小孩對數學心生畏懼。在休士頓擔任老師、同時也是數學教學策略網站MathFour.com負責人邦恩.克洛德(Bon Crowder)表示,當小孩問數學問題或做數學作業時,父母卻回答「我對數學一竅不通」或「我已經20年沒碰數學」,這樣的對話其實是在向小孩傳達:數學令人畏懼,孩子你很可能也學不來。
哈佛大學講座教授丘成桐(曾獲有「數學諾貝爾獎」之稱的「費爾茲獎」)表示,覺得數學「難」其實是心理上的問題,老師要懂得引導學生而不去嚇唬學生,不會推理的學生,可先教他們背解題方法,會解題目才有成就感,有了興趣才不會放棄,他還強調,大量閱讀書籍、多做證明題、提升語文能力,同樣有助學好數學。
老師家長心態 決定孩子的數學能力
研究人員和教育專家表示,患有數學恐懼症的家長也可能教出一位數學專家,但前提是他們得改變自己的行為,停止負面的談話,並把數學遊戲和問題融入日常生活中,鼓勵小孩鑽研數學難題,不要害怕動腦筋。◇
據《兒童成長》雜誌介紹,美國特拉華州大學和天普大學首次以學齡前兒童為對象研究,結果發現鼓勵學齡前兒童玩積木能夠提高以後學習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能力。
報導稱,研究者跟蹤研究了超過100個來自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3歲兒童,孩子們被測試玩積木的技巧。發現更會搭積木的孩子的計算能力也更得心應手。
密西根州立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凱利.米克斯(Kelly Mix)表示,和小孩一起玩積木,鼓勵小孩複製父母堆好的模型,可教導小孩空間的認知能力。
心理因素影響數學好或壞
另外,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和比較人類發展學教授蘇珊.雷文(Susan C. Levine),針對44名學齡前兒童和他們的父母進行了一項長期的家庭研究,結果發現經常跟小孩談論數字、用肢體語言和文字解釋空間關係的父母,往往不用等到孩子上學後,而是在小孩4歲時,就灌輸他們更強的數學能力。
另一個令人難以相信的現象就是,很多家長其實在無意中讓小孩對數學心生畏懼。在休士頓擔任老師、同時也是數學教學策略網站MathFour.com負責人邦恩.克洛德(Bon Crowder)表示,當小孩問數學問題或做數學作業時,父母卻回答「我對數學一竅不通」或「我已經20年沒碰數學」,這樣的對話其實是在向小孩傳達:數學令人畏懼,孩子你很可能也學不來。
哈佛大學講座教授丘成桐(曾獲有「數學諾貝爾獎」之稱的「費爾茲獎」)表示,覺得數學「難」其實是心理上的問題,老師要懂得引導學生而不去嚇唬學生,不會推理的學生,可先教他們背解題方法,會解題目才有成就感,有了興趣才不會放棄,他還強調,大量閱讀書籍、多做證明題、提升語文能力,同樣有助學好數學。
老師家長心態 決定孩子的數學能力
研究人員和教育專家表示,患有數學恐懼症的家長也可能教出一位數學專家,但前提是他們得改變自己的行為,停止負面的談話,並把數學遊戲和問題融入日常生活中,鼓勵小孩鑽研數學難題,不要害怕動腦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