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數學題催人淚下,誰稀釋了我們的親情?
| |
2011-09-27 15:29:04 來源:新華博客 | |
最近,看到一道曾在網上廣為流傳的數學題:20歲以前,媽媽每天都能看到我,而現在我已經半年沒有回過家了。現在媽媽45歲。我想如果她可以活100歲,那麼還有55年。我半年回家看她一次,我這一生,媽媽這一生,就只有110次機會見面了……。
若是按照中國人的平均壽命75歲來計算,這道數學題的原創者與母親只有60次的見面機會。類似這樣的數學題網上還有不少,其中有一對小夫妻
在外地創業,只在每年的春節回老家與父母團聚5天,再減去走親訪友等時間,真正與父母呆在一起說說話聊聊天的時間也就24小時,算的結果令這對小夫妻大吃
一驚:在父母有生之年,陪伴老人的時間只有29天,不足一個月!這一道道親情數學題,得出的是一個個讓人潸然淚下的數字。很久以來,一直有種糾結纏繞心頭:當今人們擁有的物質財富是越來越多了,而擁有的精神財富卻越來越少,包括兒女與父母之間的親情反倒越來越淡。常常在糾結之中,不禁感嘆:究竟是誰稀釋了我們的親情? 為著生計,人們不得不付出遠離親情的代價。在一些貧窮落後的地方,農村窮、農民苦的狀況依然沒有多大改觀,不少農民為過上好日子,只能遠離 故土,撇下父母、妻兒,異地打工。前段時間,媒體曾報道一個十五歲少年騎車探母的故事:離異的母親遠在千裏之外的福州打工,為在暑假母子團聚,特地給兒子 寄了500元路費,怎奈這500元讓孩子的父親強行拿走。眼看暑假快要過去,思母心切的少年帶了一張地圖騎著自行車就上路了。一天晚上,身體極度疲憊的少 年在高速應急車道休息時被巡警發現,巡警被少年的行為深深感動,攔了一輛順路車將少年捎到福州。那些空巢老人和留守婦女兒童,他們心靈上的孤獨和親情上的 缺失,豈是一般人所能體會到的。 功名利祿,往往使得人們忽略了親情的存在。生活中不乏這樣的現象:領導是不能得罪的,什麼時候領導一聲招呼,甚至不用領導招呼,一些人就屁 顛屁顛地鞍前馬後地忙乎著,就像“牛皮糖”樣貼著很緊;朋友是重要的,凡是朋友的事必須要辦的,即便是朋友設的不甚要緊的飯局,那也是要去的。總以為領導 掌握著自己職位升遷的命運,總覺得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總想著從別人那裏獲取好處,把精力、時間、財力和感情耗在了領導、朋友身上,至于父母親情,一些人 卻給忽略了。住在同一個城市,也不常回家看看;在外地工作的,連個電話也懶得打。一次次“工作忙”的借口,一次次“下一次”的推諉,使得我們與父母相聚的 時間越來越少,親情也越來越遠、越來越淡了。 親情敵不過功名利祿,太多的理由讓我們忽略和推遲了對父母的關愛。其實,在各種情感中,我們也懂得唯有親情才是最可靠、最牢固的,也是最值 得信賴的。只是這個浮躁、勢利的社會,使得我們不再像從前那般在意而是忽略了血脈相連的親情。讓我們即刻行動吧,常回家看看,或是經常打個問候電話,記住 父母親人的生日,多與家人聊聊家常,說說心裏話,否則,真的到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一切悔之晚矣!(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