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生活中有甚麼數學嗎?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華羅庚老師華印椿曾駁日本人 證算盤是中國獨創 2013年12月30日

華羅庚老師華印椿曾駁日本人 證算盤是中國獨創
 
2013年12月30日 09:14:50 | 責任編輯: 華夏 | 來源: 中國日報網   ♦ 关键词 ⇒   華印  1970年  1927年  老師  
華印椿在書房中撰寫《中國珠算史稿》
華印椿的最後留影
中國珠算史稿》封面
陶谷新村19號建築外觀
華印椿舊居大門
華印椿雕像現代快報記者 王凡 攝
院中的珠苑
上期,《發現》周刊報道了南京陶谷新村幾處隱秘的民國建築。歷經幾十年的風雲變幻,許多宅子早已易主,但是在尋訪中,記者意外得知,陶谷新村19號當代著名珠算學家華印椿舊居目前由其後人居住。華印椿還有一個身份,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老師。敲響院門,現在的主人帶領我們走進了一段百年滄桑的故事。
花園中佇立著一尊華印椿先生雕像
陳嘉懿,陶谷新村19號現在的女主人,當代中國著名珠算學家華印椿的兒媳。“房子是老公公留下的,我1962年來南京,後來嫁給他兒子,在這裏一住就是半個世紀……”
陳嘉懿是上世紀50年代清華大學的高才生,她的愛人、華印椿的小兒子華興邦,則是北大研究生畢業。掰開手指算算,家裏有四個讀清華,一個上北大,還有第三代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博士後。華印椿的治學態度對後代的影響可見一斑。因為華興邦目前身居國外,陳嘉懿做起了講述人。故事先從這幢建築說起。
陶谷新村19號建于上世紀30年代,是華印椿從陶谷新村17號主人、原金陵大學農學院教授郝欽銘手中購得的。這是一幢假三層小樓,民國風情,青磚黑瓦,帶有老虎窗和煙囪,院內還有個大花園,門頭上寫著“珠苑”。花園中,佇立著一尊華印椿先生的雕像,被鮮花圍繞著。
歷經歲月洗禮,老宅的地板早已都蛀了。為了完整保護老建築,陳嘉懿親自購買建材、設計方案、並監督施工,將房子保持原貌進行了三次整修。
她竭盡全力的保護,只因為這裏是華印椿一生中最重要的地方。
17歲任教,29歲出版第一本珠算專著
華印椿是無錫人,出生于1896年。他幼承家學,17歲便從事珠算教學工作,擔任無錫西漳天上市第一國民小學算術珠算老師。
當時,珠算教學都以熟讀上法、退法為啟蒙方法,學生在不能全部理解口訣的狀態下死記硬背,教學效果不佳。華印椿從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教育雜志》中得到啟發,大膽以五的分解與合成以及減、加補數解決進十加和退十減,以此代替上法、退法。這樣做在當時是需要勇氣的,因為很多人認為這是離經叛道標新立異的行為,他大膽變革,並運用啟發式的教學,終于得到肯定,並受到嘉獎。
1920年到1927年,華印椿在無錫公益工商中學和上海中華職業學校教授數學和商科珠算。在那個年代,不少書報上介紹外國人重視研究中國珠算而不斷創新的消息,激起了華印椿這位青年教師發奮研究珠算的志向。
從此,華印椿和珠算結下了不解之緣,孜孜不倦地研究宋代以來的有關史料,並留心搜集民間的各種簡捷算法,積極探索運算方法。1925年,他29歲那年,出版了第一本專著《珠算速計法》。問世後流傳海內外,再版了20多次。
提倡珠算速計,率先在練習題上給學生“限時”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尤其是經濟建設的蓬勃發展促進了珠算技術的普及和提高,華印椿先後編寫出版了《財經珠算》《大眾速成珠算》《百分比簡捷算法》《珠算教程》《大眾珠算》《革新珠算》《簡捷珠算法》等許多書籍,受到廣大珠算工作者的歡迎,為珠算工作者提供了一批得力工具。他提倡算具的革新、算法的改進,認為珠算、筆算、心算“三算結合”,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因此極力倡導“三算”結算的方法。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三算”結合教學漸漸形成了風氣。華印椿回到南京後,協助南京師范學院(現南京師范大學)教育係在江蘇各地推動“三算”結合的教學實驗,並且推動了“三算”課本的編寫,為我國珠算事業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子。
在華印椿的著作中所介紹的各種算法,不論是創新的或是整理的,都密切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相結合。他在《珠算速計法》中提出:“計算迅速為珠算之特長,如失去其特長則無價值……勤習固屬必要,而又賴于方法之簡捷。”這是強調珠算速度的最早論點,並首先在練習題上標明要求在“幾分幾秒”內完成計算。
華印椿對一切有利于運算速度提高的方法都十分推崇,他極力提倡加減算不用口訣,撥珠通過練習以達到條件反射的水平。
駁斥日本人觀點,論證算盤是中國的獨創
華印椿在學術上一貫治學嚴謹,實事求是,從不迷信洋人和古人,多年來他撰寫了多篇論文,澄清了古今中外珠算方面的謬誤與訛傳。
1954年日本珠算界權威山崎博士發表了“中國算盤來源于羅馬”的觀點。華印椿憑著他數十年研究的閱歷,深知我國的算盤是經過籌算、珠算板的發展過程改進而成的,完全與羅馬無關。
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豈容抹殺?華先生認為這關係到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進步的貢獻,關係到我國古代科技發明在世界科技史上應有的地位和榮耀。從1970年開始,他廢寢忘食,跑了許多圖書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終于在1978年寫出了《論中國算盤的獨創性》一文,發表在《數學的實踐與認識》1979年第1期,針鋒相對地徹底否定日本人提出的四個論點,令人信服地證明算盤是中國人獨創。
論文發表震動了國內外珠算界。日本全國珠算教育聯盟會會長荒木勳和日本珠算史學研究會會長鈴木久男等,分別發表文章承認算盤是中國發明的。1979年7月,荒木勳代表日本珠算教育聯盟會贈給華印椿表彰狀、金算盤、金鐘。
艱辛創作15年,90歲高齡寫成《中國珠算史稿》
珠算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可是,珠算的史實卻零散遺缺。1970年,已經75歲高齡的華印椿痛感作為珠算創始國的中國竟然沒有一本珠算史,于是開始搜集、整理史料,並一一進行考證,決心在有生之年完成珠算史的編寫。由于古算史實的殘缺,考證費時,他先後兩次自費到北京查對孤本善本,一待就是一個多月,反復類比校勘。他這麼辛勞,目的只有一個——為珠算學科填補一項不應有的空白。
經過15年的艱苦努力,40萬字的《中國珠算史稿》終于脫稿付印,他的夙願得以實現,那時華印椿已經九十歲高齡。將書名定為《中國珠算史稿》,而不是《中國珠算史》,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但是華印椿解釋道:“這樣大著作出自一人之手,難免有謬誤之處,書名加上一‘稿’字,以期拋磚引玉,對珠算學術的發展是有利的。”
1979年,華印椿還赴北京參加中國珠算協會籌備會,當選主任委員,還在各方的主持下,成立了江蘇省珠算協會,被推選為常務理事、名譽理事長,後來又被推選為中國珠算協會顧問。雖然年事已高,但華印椿還積極為協會出謀劃策。
華印椿就這樣為祖國的珠算事業一步一個腳印地工作著,直到1990年去世,在珠算事業上辛勤耕耘了77年。他也由此成為近代唯一終身從事珠算研究的學者。
華羅庚曾經三次到陶谷新村19號拜訪恩師
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教數學時,華印椿的學生中,就有後來大名鼎鼎的數學家華羅庚。
陳嘉懿說,華印椿常常談起這位學生,說他學習非常用功刻苦。後來盡管因為貧困而退學,但他頑強自學,一心鑽研數學,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上世紀50年代,華羅庚來南京大學講學時,曾經三次到陶谷新村19號看望恩師。可見,華印椿對他的數學“啟蒙”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華印椿一生非常注重對中青年學生的培養,除了華羅庚,華印椿教出的學生還有很多頗有成就。
華印椿對子孫的影響更是潛移默化的,除了受他學術的影響,他為人處事的方法也在傳承。比如他很節儉,珠算的草稿紙都是正反來寫的。他非常注重子女教育,子孫們都在各自的領域學有所成,受他的影響也都非常孝順,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代快報記者 王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