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生活中有甚麼數學嗎?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飛機座椅/座椅多1吋 你能多睡28分鐘2013/12/16 【聯合報╱本報記者李承宇】




飛機座椅/人類生物本能 狹窄睡不安穩
【聯合報╱本報記者李承宇】 乘客在狹窄的經濟艙座椅中,總是很難睡得安穩,可能跟人類的生物本能有關。
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楊建銘指出,「睡眠」這種行為,從生物演化的角度來看,是對個體生存的一種「危險行為」。因為睡眠會使人失去意識,對周遭環境變化、其他動物的攻擊無法做出立即反應。
在飛機上這種陌生環境,加上艙壓、噪音、狹窄的座椅空間、鄰座乘客的干擾,人類的自我保護機制自然會讓人無法完全放鬆,而是處於一種半警戒的狀態,當然就無法進入深沉睡眠、恢復精力。
機上座位空間狹小造成無法安穩睡眠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人與人間的距離。楊建銘表示,就人類行為而言,人與人間會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如果靠得太近,會給人威脅感,被逼近的對方也會不自覺後退保持兩人適當的空間。
如果機上座位寬度較小,比較容易與鄰座乘客發生肢體摩擦、碰撞,會讓人難以入眠,或入眠時驚醒;乘客也可能下意識為了不冒犯到鄰座乘客,刻意收緊肢體,這樣也很難睡得舒服。
從飛機上高價艙等的設計,就可以印證這種「自己的擁有空間愈大、愈隱密,會覺得愈舒適,睡得會更安穩」的理論。
新加坡航空在A380客機上推出頂級「豪華套房」,已經脫離「座椅」的概念,而是一間「私人房間」。
每間套房有拉門和窗屏,把門拉上後,就是乘客完全個人化的空間。
房間裡除了有皮椅,還有一張寬27吋、長78吋的床,這張床是獨立出來的,不是像傳統由飛機座椅放平轉換而成。
長榮航空企劃室經理周顯倫表示,目前頭等艙已發展到「個人包廂式」,而商務艙座椅則進展至全平躺;但因消費M型化,經濟艙座椅近年無明顯變化,主要進步是個人視聽娛樂系統的普及與升級。
周顯倫說,長榮最新商務艙皇璽桂冠艙座椅,是選擇「反魚骨式設計」。
魚骨式座椅安排,是座位以斜的方式面對走道,而非傳統正對機首的方向。
而反魚骨式座位也是斜向走道,但乘客是面窗或機身中央,不直接面對走道,兼具每個乘客都可自由進出座位的便利,以及不被鄰座干擾的隱密性。




飛機座椅/座椅多1吋 你能多睡28分鐘
【聯合報╱本報記者李承宇】
航空業根據乘客體型資料庫來設計機上座椅。亞洲的航空公司認為,要讓體型纖瘦的東方乘客坐得舒適,與前方座位相隔的距離,比座椅寬度影響來得大。 圖/長榮航空提供
愈來愈多預算有限的年輕背包客,寧願買低成本航空的便宜機票,忍受較不舒適的狹小座位。然而,飛機座位變窄,不只是低成本航空的特色,現在連主流航空公司也流行將機上座椅空間「縮水」。然而研究顯示,客機座椅寬度只要多1吋,乘客在長途飛機上的睡眠品質就可以改善53%。 國際油價居高不下,航空公司營運成本節節高升;為了讓飛機上裝更多乘客,不少航空公司把腦筋動到經濟艙的座位上。美國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統計,原本波音 777客機的設計標準,經濟艙每列只放9張座椅,過去20年來皆如此;3年前,只有約15%的訂單要求每列座位數增加到10個,以容納更多乘客;然而去 年,有近7成的波音777客機訂單,要求將每列座位數增加到10個。
早年客機座椅標準是17吋(43.18公分),是沿襲美國空軍飛行員臀寬訂定,但隨著長程航線愈來愈多,更多乘客要求乘坐的舒適度,客機座位寬度逐漸增加到18吋,甚至18.5吋;但這幾年航空公司更精打細算,所以又將座位縮回17吋。
歐系的飛機製造廠商空中巴士也統計,過去5年,飛行時間超過13個小時的航班數量增加7成;依現代人的體型,及對個人空間的需求,18吋寬的座位絕對是長程線經濟艙的最低標準。
航空業對於座椅設計都有一套乘客體型資料庫,依此資料庫設計座椅,可符合95%乘客的需求,大部分航空公司的座椅寬度都在17到18吋之間。亞洲的航空公司認為,對東方乘客而言,椅寬對舒適度的影響較小,與前方座位的椅距影響更大。
因為東方人體型較纖瘦,對座位寬度的感受不會太敏感。在此前提下,設計新機座椅時,會增加座椅下伸腿的空間,讓乘客的膝蓋不會直接頂到前方椅背,如此,就算椅距沒有加大,但乘客坐起來會比較舒服。
機上座椅坐墊的厚度及軟硬度也會影響旅客舒適,如果坐墊太厚,會壓迫到乘客大腿後側,長時間坐下來也不舒服。航空公司也會在椅背上下功夫,盡量做成符合乘客背部曲線的弧形。根據人體工學研究,長時間坐在椅子上,對下背部的肌肉、脊柱,以及椎間盤會造成很大的壓力。
空中巴士委託倫敦睡眠中心研究乘客在17吋和18吋機上座位的睡眠情況。受試者坐在模擬艙中實驗,日出日落、照明環境、機上背景噪音、機上娛樂和餐飲等飛行環境,都設計得跟真正搭飛機一樣。
實驗者利用睡眠腦波儀記錄受試者的生理性睡眠指標,包括腦波、眼睛、腹部、胸部、臀部與腿部的運動。結果發現,在18吋座位上的受試者,從想睡覺到真正睡著的時間,比17吋座位的受試者縮短6分鐘;睡著後中途醒來的時間,18吋座位者也少28分鐘。
研究者測量受試者的肌電位,包括翻身、伸腿等動作,發現18吋座位者發生的頻率少11%。而與睡眠品質最相關,測量入睡期間腦波受干擾次數和頻率的「覺醒指數」(Arousal Index),18吋座位上的受試者也比17吋座位受試者好5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