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生活中有甚麼數學嗎?

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我的資優班 作者:游森棚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07/09/04


我的資優班
我的資優班

  • 定價:280

讓洪蘭教授安靜下來的一本書!
一個能看見資優生孤獨靈魂的老師!
一部榮耀與掌聲背後──資優生的生命記實!

資優也許是天生,但資優的態度可以學習!

  當學校廣泛設立資優班,父母訓練孩子成為資優,連孩子都期待自己是資優,我們真的了解資優嗎?
  而當資優的迷思與光環重壓在學生身上,同樣畢業於建中數理資優班的游森棚老師,卻給了學生們一段笑淚交織的成長時光!
◎三年來,全班沒有一個學生補習,成績依然亮眼。
◎學生每週欲罷不能的寫好幾頁的週記,篇篇都是與游老師的心情分享。
◎校慶前一晚,學生們躺在大操場上,與深夜的建中一起呼吸。
◎後天月考,一位學生焦急地喊:「怎麼辦?這題我不會。」一群同學馬上衝過來要教他。
◎合唱比賽練唱,學生從爭執到感動到掉淚,而一位抓不到音的學生,卻整整兩個月都來練習,他說:「我可以幫忙翻譜、對嘴啊!」
◎每晚留在學校唸書最後離開的學生,總是沿路將走廊的燈關掉。他說他覺得自己在保護學校,那是他每天晚上小小的喜悅。
◎高二離開學校的學生,幾年來,在社會闖盪,支撐他的是游老師在課堂說過的話。兩年後,他終於鼓起勇氣在留言版寫下對游老師濃濃的感謝。
  作者游森棚老師出身於建中數理資優班,又曾任教於建中數理資優班,他數度率隊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獲得殊榮。
  游老師「得天下英才教之」,但對他而言,這世界上,有遠比聰明、成績、掌聲更重要的事,所以他鼓勵學生參加社團、閱讀,在各種比賽中學習抗壓、 團隊合作,以及面對挫敗時的心情調適,在九二一經驗中,讓學生學習同理心,而資優生的品德更為他所重視,畢竟這群資優頂尖的孩子可能決定著台灣的未來。
  熱情、開放、分享、沒有預設立場,讓學生學習「做自己」;傾聽、信任與陪伴,讓學生「不孤獨」。游老師不曾提這些,但這些卻每日一點一滴融入在他與學生的相處裡。
作者簡介
游森棚
  曾任教於建中數理資優班,現任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教授。平日喜歡閱讀,看小說,聽音樂,寫書法,摺紙,跑長跑。曾獲十次北市及台灣區音樂比賽合唱冠軍,並任中華民國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領隊。
  《我的資優班》是第一本關於資優生的生命記實,也是游老師任教於建中數理資優班時的真實故事。在這本書裡,他給了這群高中生一輩子的難忘,也給了我們認識資優生的一扇窗口。
  透過他真實的故事分享,我們見到一個擅長機會教育,和學生「同一國」,總能點燃學生心中火苗的老師;一個深知自己的每句話、每個決定都將影響學生一輩子;一個能看見榮耀與掌聲背後,資優生的幽默創意,辛勤努力,赤子童心,與孤獨靈魂的老師。
部落格:www.wretch.cc/blog/giawgwan

【推薦序】
資優背後              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在台灣,大多數的校長和老師聽 到「資優班」這三個字會嚇得退避三舍,因為這三個字後面跟隨而來的就是人情包袱和政治壓力。台灣的父母為了使孩子進入資優班,無所不用奇計,而一個不是資 優的孩子進入了資優班,老師、學生都痛苦,所以大家都不願碰「資優」這兩個字,怕助紂為虐。我拿到這本書,看到書名「我的資優班」時,心中第一個反應是, 又是炫耀於人、自我膨脹的書,但是看到作者名字,就立刻改容,找個安靜地方坐下來看書了。
  作者是台灣少數對教育觀念非常正確的老師,我並不認 得他,但是從他學生口中聽過他,一個老師的好壞從他已經畢業的學生口中來評估往往是最正確的。「養兒方知父母恩,事非經過不知難」,學生只有在自己出道做 老師了,才會體會當年老師的苦心。他所教過的學生都對他是讚不絕口,因此,我想看看這個老師有何德何能,竟能降伏建中資優班的高材生,使他們一個個心服口 服。
  這本書拿起來看後就放不下來,它文字流暢、動人心弦,誠實的反映出台灣教育的現況,更一針見血的點出一個好老師成功的訣竅-帶人帶心。一 個關心學生的老師即使態度嚴厲,學生心中是知道的,反而是討好學生的老師,學生會看不起。只要真正用心,沒有帶不起來的孩子。資優班與後段班碰到的問題雖 然不一樣,但是基本是相同的,即基礎教育應該是品德教育,有品德的孩子有紀律,有紀律才可以受教,即使功課不怎麼樣,出社會仍是個有用的人。作者注重學生 品德所以他成功了。他說他其實是特別注重資優生的品德,台灣社會對資優生有莫名的寵愛與優惠,社會的資源有意無意都集中在資優生上。九二一地震之後教室變 危樓,大家晴天在大樹下,雨天在車棚中上課,資優班卻常會分配到全校最好的教室,如有冷氣的視聽教室,大家敢怒而不敢言,誰叫自己不夠聰明,不能享受特 權。但是資優班用視聽教室的大銀幕去看A片就太不應該了,作者的怒發的有道理。這本書讓我們看到越是資優生越是需要人教導是非對錯,父母不可因為孩子聰明 就縱容放任他。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經過青春期的不安、徬徨與疑惑。資優生內心的衝擊比一般生可能還更要大,如果沒有一位掌舵的老師,了解 人格的建立,視野的開展、同理心的培養,是青春期最重要的事,建中這第二十五班學生會變成我們所常看到的資優生──目空一切、桀驁不馴、自以為是,除了功 課會,什麼都不會的人。作者鼓勵學生參加課外活動,除夕在學校露營,培養同學的感情,因為朋友將是人生路上最有力的支柱,最主要是作者希望透過互動來培養 學生的同理心,書中就提到班上有個同學對山洪爆發全家罹難的小女孩毫無同情心,譏笑她「誰叫她要住山上,不搬下來」,絲毫不了解越是弱勢的人,越沒有選擇 住的權利。作者花了一個章節來講這個例子,我覺得很對,如果沒有教會同理心,這個教育是失敗的。
  這本書最重要的地方在於作者看到學習如果只是 強調升學率就失去學習的意義。他說當「環境,展望,期許」變成「設備,分數,壓力」時,再怎麼有潛力的種子都開不出花來。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典範與支援 非常重要,沒有典範、沒有榜樣,就沒有理想,沒有理想,再好的天賦也被蹉跎消耗掉;沒有心靈的支援,越是聰明的孩子越是容易鑽牛角尖,當曲高和寡、高處不 勝寒時,容易偏激而自我了斷。研究發現資優生中有相當高的比例為亞斯伯格症(自閉症的一型),相信看過電影「雨人」的人都會為達斯汀霍夫曼演的自閉症者的 能力感到震驚,火柴盒掉到地上散一地,他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亞斯伯格症的人對某些特定領域特別強,如藝術、音樂、數學。這些孩子若是沒有一個了解他內 心世界的人可以談心,獨來獨往日子其實是很痛苦的。有一首非常好的英文詩「理察柯瑞」(Richard Cory):鎮上每一個人都非常羨慕柯瑞先生,他代表著每個人所期盼想有的家世、名譽、財富、成就,但是在一個安靜的夏天夜晚,柯瑞先生把一顆子彈射入了 他的大腦中。
  外表常是障眼法,越是資優越會偽裝,每個人都需要朋友,都需要被人了解,作者在書中呼籲父母不要只在乎孩子的成績,成績好不代表 他內心火山沒有蠢蠢欲動要爆發。看到這章「孤獨的靈魂」我心中浮現好多張面孔,逝者已矣,來者猶可追,希望這本書能讓父母、老師了解「心死人才會死」,不 要把一切罪惡推給「課業壓力」「同儕惡性競爭」,應該去找出他心死的原因。現代的父母忙能生計,很多孩子是寂寞的,想不開時,悲劇就發生了。
   這本書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對教育的正確觀念,他反對教務處排名次,如果排名次,就一定會有第一名、最後一名,他問,你會因為好朋友是最後一名而不理他嗎?同 學們搖頭,那麼這個排名次不是很無聊嗎?人有失常,馬有失蹄,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人生本來就不可能永遠第一名,既然過去的聯考因為一試定終身而被人 詬病,大家上街遊行要求改革,我們現在為什麼每次段考又要排名次呢?第六名退到第十名在我看來沒什麼了不起,但是我就知道有學生在第二次段考時因為從第六 名退到第十名被老師天天叫起來羞辱,最後精神崩潰進了醫院。以目前制度來看,考第一名最危險,因為進無可進,只有退路一條,考了第二名一世英名便泡湯,掛 上「退步」的標籤,我想第一名的學生心中壓力應該是最大的。台灣對分數的盲目崇拜一日不改,學生一日不會快樂,羅斯福總統當年提出免於恐懼的四大自由時, 忘了加上免於因一次考不好,被老師羞辱的恐懼。
  台灣從以前到現在一直是只重表面成績,不管學生實際學進去了什麼,有一次作者故意在上課時,只 教課本,在黑板上仔細講每個公式、每個定理怎麼導出來的,完全不講外面補習班的補充難題,結果學生眼睛就出現了輕蔑的眼光,上課開始不聽講,自己偷看《數 學競賽大全》,月考時,老師出的考題完全是課本的例題和習題,連教字都沒改,結果全班的總平均不及格。為什麼可以參加國際競賽的資優生在考課本例題時會全 軍覆沒呢?因為我們台灣只重表面成績,國一學生就去學微積分,然後用它去解求極大值的問題,使能快速得出正確答案。表面上看起來很厲害,但是沒有有系統的 學習是沒有根的,知其所以而不知所以然,一問根本問題就垮下來了,天天割雞用牛刀,養成習慣後就是本末倒置,散亂的知識沒有架構在後面支撐,最後一定會崩 下來。
  在台灣,常見許多檯面上的人談的頭頭是道,一問細節便噤聲了,由於這個社會從上到下都在「唬」人,只注重表面的花拳繡腿,不注重內在的 真功夫,所以我們的科學無法生根,不知現象背後真正的意義是什麼,有補習班老師甚至說「數學不會?把它背下來,以後就會懂了。」公式是捷徑,知道路怎麼走 時,套公式可以節省時間,不知道路怎麼走時,公式是沒有用的。我們一直是機械化的訓練學生,給他無數的練習題,不停的做,要求快,快,快,卻沒有教他如何 思考,學測或指考甚至要求一題都不准錯。在這種教育體制之下,我們訓練出一批呆板的考試機器人,接到指令就會做,沒有人指揮就站著不會自己動,這是台灣教 育的危機,不會應變對講求創造力的二十一世紀是不利的。因此,我們呼籲青春一定要留白,要留下時間讓學生反思、體會,只有經過思考才能把零碎的知識整合成 一張網,才能融會貫通。
  讀書不是苦讀,苦讀並不能使一個孩子變成資優生,活用才是資優生的特質,一個孩子若有幽默感、有創意、有自信,肯跟人 分享,在我心目中,他就是資優,至少他有資優的態度。如果大家能用本書作者的方式去教學生,我敢說台灣的未來一定會不一樣,就如作者所說的,二十年後,且 看今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