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OECD觀察報告: 新加坡給最低程度學生最高品質訓練
Malcolm Moore原作
李明洋摘譯 / 改寫
The Telegraph / 2013-12-03
原文網址: http://www.telegraph.co.uk/education/10490419/OECD-education-report-Singapore-concentrates-on-the-pupils-who-struggle-as-well-as-stars.html
重點摘譯:
新加坡教育體系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比表現優異的同儕接受相同甚至更多的關注。 教育部資深官員Indranee Rajah指出,有些學校可能在一個40人的班級安排兩位老師,其中一位上課,另一位則針對教材理解困難的特定學生提供協助。"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形容新加坡在教育的發展上是個"模範生",非常著重於提升(學生素質),使最低程度的(學生)獲得最高品質的訓練。 也因此,新加坡的PISA成績一直位居世界頂尖。今年,新加坡的數學排名第2,閱讀則排名第3。
新加坡有某些先天上的優勢。只有360所學校,幾乎全都是國營,服務著522000名學生。負責培訓師資的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院長Lee Sing Kong表示,經營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就好比駕著小型獨木舟,而非戰艦。其次,新加坡自從1965年獨立以來,政策都非常穩定且具永續性,而教育則因被視為驅策新加坡經濟的主要動力而倍受重視,經費約佔公共開支的23%。經費用於招聘和培訓最優秀的教師。只有中學成績全班前30%,且能通過密集篩選過程的學生,才可向著名的國立教育學院提出(入學)申請。(教師的)報酬是起薪相當於工程師的薪資。而 根據PISA的研究結果發現,給予教師較高的薪資比縮小班級人數更有助於增進學生的表現,且教師的薪資趨近於專業人員的水準也可確保教師(這個行業)在報 酬的給付上具有競爭力。一旦取得合格教師資格,在任教的生涯中將被謹慎地監督,每年約有100小時的在職訓練,並須接受資深教師的督導。
就學生而言,新加坡的教育體系是極度的菁英主義及實施雙語制度。學生除了母語外,還 必須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小學畢業時要參加畢業會考,並根據會考結果進行中學階段的分流安置。其中,60%在強調學業的中學就讀,剩下的40%則接受技職 訓練。OECD指出,新加坡的技職體系可能是"世界最好的"。若學生後來被證實表現較佳,則可轉換就讀的學校類別。
然而,在考試的壓力下,父母通常會讓孩子去補習,也因此新加坡的補教業乃名列世界最會賺錢的私人補教產業之一。從2008年的數據顯示,有97%的新加坡學生參與課後補習,一年總計約有4億英鎊花在補習。近來,新加坡試圖規勸父母不要一味地注重孩子的成績。在2004年,新加坡總理提出了"教得少,學得多(Teach Less, Learn More)"計畫,以鼓勵(學生)創新而非填鴨式的學習。 教育部也停止給予國家考試表現最佳者認證(不像英國到現在還拘泥於一般程度考試(Ordinary Level)和進階教育程度一般資格認證(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 A-Level)。教育部發言人表示,該部希望"協助家長和學生瞭解學業成績只是學生整體發展和進步的其中一個面向而已。"
評論:
若將世界各國依照教育制度的寬緊程度擺放在槓桿的兩端,那麼新加坡和芬蘭絕對是遙遙分居於槓桿的兩端。雖然新加坡自參與PISA至今,排名皆位於頂端,但學生課業的壓力卻也如同PISA的排名居高不下,實是極度諷刺!
有鑑於此,新加坡總理李顯龍(Lee Hsien Loong)於2004年就任後,在教育政策上極力鼓吹"教得少,學得多",減少教學時數,挪出空白課程,讓學生針對有興趣的議題進行更深入的探究,而 這"教得少,學得多"計畫恰恰就是芬蘭長期以來奉行的教育哲學觀與確切履行的教育政策,顯見新加坡也瞭解到教育是百年事功,絕非曇花一現的事業,而願意向 槓桿的彼端前進。誠如享譽國際的著名教育學者Zao Yong的觀點,認為東亞國家雖在PISA名列前茅,搶盡風頭,卻也不得不承認其教育現狀問題叢生,而頻頻進行教育改革。PISA是一面凹,一面凸的鏡子,目光如豆的國家只看凸的那面,自我膨脹,所以愈陷愈深;目光遠大的國家則是看凹的那面,謙虛自省,所以之所改進。
那麼咱們臺灣呢?
李明洋摘譯 / 改寫
The Telegraph / 2013-12-03
原文網址: http://www.telegraph.co.uk/education/10490419/OECD-education-report-Singapore-concentrates-on-the-pupils-who-struggle-as-well-as-stars.html
重點摘譯:
新加坡教育體系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比表現優異的同儕接受相同甚至更多的關注。 教育部資深官員Indranee Rajah指出,有些學校可能在一個40人的班級安排兩位老師,其中一位上課,另一位則針對教材理解困難的特定學生提供協助。"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形容新加坡在教育的發展上是個"模範生",非常著重於提升(學生素質),使最低程度的(學生)獲得最高品質的訓練。 也因此,新加坡的PISA成績一直位居世界頂尖。今年,新加坡的數學排名第2,閱讀則排名第3。
新加坡有某些先天上的優勢。只有360所學校,幾乎全都是國營,服務著522000名學生。負責培訓師資的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院長Lee Sing Kong表示,經營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就好比駕著小型獨木舟,而非戰艦。其次,新加坡自從1965年獨立以來,政策都非常穩定且具永續性,而教育則因被視為驅策新加坡經濟的主要動力而倍受重視,經費約佔公共開支的23%。經費用於招聘和培訓最優秀的教師。只有中學成績全班前30%,且能通過密集篩選過程的學生,才可向著名的國立教育學院提出(入學)申請。(教師的)報酬是起薪相當於工程師的薪資。而 根據PISA的研究結果發現,給予教師較高的薪資比縮小班級人數更有助於增進學生的表現,且教師的薪資趨近於專業人員的水準也可確保教師(這個行業)在報 酬的給付上具有競爭力。一旦取得合格教師資格,在任教的生涯中將被謹慎地監督,每年約有100小時的在職訓練,並須接受資深教師的督導。
就學生而言,新加坡的教育體系是極度的菁英主義及實施雙語制度。學生除了母語外,還 必須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小學畢業時要參加畢業會考,並根據會考結果進行中學階段的分流安置。其中,60%在強調學業的中學就讀,剩下的40%則接受技職 訓練。OECD指出,新加坡的技職體系可能是"世界最好的"。若學生後來被證實表現較佳,則可轉換就讀的學校類別。
然而,在考試的壓力下,父母通常會讓孩子去補習,也因此新加坡的補教業乃名列世界最會賺錢的私人補教產業之一。從2008年的數據顯示,有97%的新加坡學生參與課後補習,一年總計約有4億英鎊花在補習。近來,新加坡試圖規勸父母不要一味地注重孩子的成績。在2004年,新加坡總理提出了"教得少,學得多(Teach Less, Learn More)"計畫,以鼓勵(學生)創新而非填鴨式的學習。 教育部也停止給予國家考試表現最佳者認證(不像英國到現在還拘泥於一般程度考試(Ordinary Level)和進階教育程度一般資格認證(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 A-Level)。教育部發言人表示,該部希望"協助家長和學生瞭解學業成績只是學生整體發展和進步的其中一個面向而已。"
評論:
若將世界各國依照教育制度的寬緊程度擺放在槓桿的兩端,那麼新加坡和芬蘭絕對是遙遙分居於槓桿的兩端。雖然新加坡自參與PISA至今,排名皆位於頂端,但學生課業的壓力卻也如同PISA的排名居高不下,實是極度諷刺!
有鑑於此,新加坡總理李顯龍(Lee Hsien Loong)於2004年就任後,在教育政策上極力鼓吹"教得少,學得多",減少教學時數,挪出空白課程,讓學生針對有興趣的議題進行更深入的探究,而 這"教得少,學得多"計畫恰恰就是芬蘭長期以來奉行的教育哲學觀與確切履行的教育政策,顯見新加坡也瞭解到教育是百年事功,絕非曇花一現的事業,而願意向 槓桿的彼端前進。誠如享譽國際的著名教育學者Zao Yong的觀點,認為東亞國家雖在PISA名列前茅,搶盡風頭,卻也不得不承認其教育現狀問題叢生,而頻頻進行教育改革。PISA是一面凹,一面凸的鏡子,目光如豆的國家只看凸的那面,自我膨脹,所以愈陷愈深;目光遠大的國家則是看凹的那面,謙虛自省,所以之所改進。
那麼咱們臺灣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