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正在進行的喊價遊戲—學生每週學習時數的問題
■謝國清最近參與討論12年國教課程綱要時,對於國小、國中及高中職學生的學習時數的討論,感受到那是一場沒有科學依據的喊價遊戲;國中一年級每週國文4 節、英文3節、數學4節…,訂出來之後,各科專家學者開始編定科目學習內容,然而國文為什麼需要4節課?英文為什麼需要3節課?數學又為什麼需要4節課 呢?好像沒人可以說清楚講明白。
有人說以前就是這樣,所以現在就繼續這樣,也有人說現在節數比以前少,所以國文應該再加一節課,數學也必須加一節課,可是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再加一節課,是否對孩子的學習真的有幫助?
前不久我提出一個建議,建議每一個科目的學習內容應該都要減少1/3,因為過去能夠念大學的孩子,都算是社會上的菁英份子,大約是整體人數的 1/3,現在幾乎每個人都可以上大學了,能夠共同學習的部分應該要變少才對(這是數學的交集原理);此外,根據某媒體調查,有1/3的學生在課堂聽不懂老 師的教學,而大部分老師卻因為課程內容太多,必須天天趕課,無法照顧到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因此,我才主張課程內容必須大幅減少,並且要減少。
我承認1/3就是一種喊價,不過我至少說出一個道理,而前面每個科目一週幾節課的設計,看來也是一種喊價,但卻看不出什麼道理;實在很難想像21世 紀的台灣,歷經幾十年的「教育實驗」,在討論孩子的學習內容時,不是用很科學的分析及統計,告訴我們孩子的每個階段應該學習哪些內容?每週應該要花多少時 間學習最有效果?卻是先喊價之後,再根據喊價的結果填充課程內容,或者是把既定的課程內容填入喊價出來的節數中。而那些既定的內容可能是專家學者腦袋中的 理想內容,也可能是數十年來已經定型的內容。
但12年國教不是高舉「成就每個孩子」的理想嗎?換句話說,至少在教學上得教會孩子「最基本的知識與能力」,這樣才能「成就每個孩子」啊!然而所謂 「最基本的知識與能力」似乎沒辦法從專家學者及教育部門那邊被具體提出來,更遑論精準訂出學生學習時數的多寡?卻只看到專家學者們非常在意自己學科的時安 排而進行的喊價戲碼,所以只好大家一起來喊價囉!
(全家盟12年國教民間辦公室執行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