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感台灣】有多少上班族,活在地獄中?
今天看到臉書上有些朋友分享了蔣友柏的專訪,裡面有一段話:
蔣友柏表示,他一直維持著每天5點半至6點起床,7點準時出門,8點到下午2點上班辦公,3點到晚上9點陪伴孩子和9條狗,10點再繼續工作的日常生活。儘管他稱生活為「地獄」,但很顯然仍樂在其中。
我稍微算了一下,扣掉中午吃飯1小時,並假設每天只睡5.5小時,蔣先生(忽然覺得在講洪興老大)每天工時大約8個多小時,一週差不多40小時上下。根據他的定義這是地獄的生活。
蔣先生的話是對的,一週工作41小時以上就是地獄。
只是,有多少台灣上班族在地獄中呢?
根據103年的全台工時資料,我們畫出了一張「每週工時大於×小時的有多少比例」圖表。
可以看見,大約有80%的人每週工作超過40小時,一隻腳踩進了蔣先生口中的「地獄」,更有超過10%的人每週工作大於50小時。
我猜,很多人心裡對這筆統計數據嗤之以鼻,覺得「很多加班根本沒報,實際上還要再往右一點吧」。
地獄第幾層就不用太計較了嘛!
認真地說,台灣工時跟各國比相對偏長,儘管從2001~2013的每年工時減少了41小時,和美日等國相當。但差別在於,人家是工時早就很少的國家。
如果拿工時曾經是台灣1.15倍左右的韓國來看,同樣時間內韓國的工時減少多達409個小時。
我認為減少工時不僅是降低工作壓力,更重要的是能讓國民有「餘裕」。
好比常有一種聲音講台灣人閱讀量不夠。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會不會有一個很簡單的原因是——就沒時間看啊!
餘裕,我想是提倡關懷社會、公民政治、或促進閱讀、促進人文科普素養等各種事情的最大前提。
(圖片來源:stocksnap、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本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作者簡介
賴以威/數學思維下的生活
數學專欄作家。曾於德國、香港、日本、美國外派研究。喜歡將理工的訓練應用來觀察生活,希望能透過寫作推廣「數學感」。目前在聯合報、國語日報與世界周刊連載專欄;文章散見於Cheers雜誌、CAREhER、有物報告、泛科學(Pansci)、今周刊等電子媒體;出版作品包括散文集《再見,爸爸》、合著《葉丙成的機率驚豔》、譯有科幻小說《平面國》。在臉書上追蹤作者的更多動態:賴以威Facebook
我的酷態度:「很多人認為數學只是個工具,其實它還是種語言,既然我們用語言表達思緒,等號就可以一路畫下來,得到數學是「表達思緒的工具」這項結論。我最愛的名言是"If people do not believe that mathematics is simple, it is only because they do not realize how complicated life is."反過來說,如果能稍微運用數理的邏輯去思考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不論是工作或生活中的難題,都將會以更清楚的面貌呈現在眼前。」
我的酷態度:「很多人認為數學只是個工具,其實它還是種語言,既然我們用語言表達思緒,等號就可以一路畫下來,得到數學是「表達思緒的工具」這項結論。我最愛的名言是"If people do not believe that mathematics is simple, it is only because they do not realize how complicated life is."反過來說,如果能稍微運用數理的邏輯去思考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不論是工作或生活中的難題,都將會以更清楚的面貌呈現在眼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