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生活中有甚麼數學嗎?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可愛馬尾的物理方程式-2012年搞笑諾貝爾物理獎

可愛馬尾的物理方程式-2012年搞笑諾貝爾物理獎

Written By: 
它簡單,但是變化多端,它樸素,但是受阿宅敬仰,
它可以把神明賜給正妹的臉蛋,點綴得恰到好處,
可以綁出堪稱搖擺之藝術的超級髮型,
它究竟是清純的化身,還是性感的代表,
沒有人知道,但是可以肯定,每一個人都給它一個稱號,馬~~尾~~
是的,今天要來談談馬尾,有道是「把那不張揚的性感、長髮女孩的清純,兩種看起來矛盾的感覺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對女生而言最容易的造型,對男生而言卻有無比的吸引力,每每都引起館主的遐思和欲望。哦!別誤會,是求知的欲望
馬尾的清新形象深植人心。 來源: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馬尾的清新形象深植人心。
來源: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2009年時,史丹弗大學數學暨機械工程學系的Joseph B. Keller教授,對一個常見的現象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為什麼綁馬尾的慢跑者,頭髮會像節拍器一樣左右搖擺,而不是隨著身體的律動做上下的晃動?」於是他把馬尾的搖擺視做物理學及工程學上常見的單擺問題,進而做了一堆數學公式推導。他發現當上下運動頻率之半整數倍接近「馬尾單擺」的自然頻率時,方程式的解就會變得不穩定,於是乎馬尾辮子只能雀躍地左右擺而不是上下晃。這個成果2010年時被發表在《應用數學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上,其有趣程度足可入圍搞笑諾貝爾獎,可惜是年的物理獎頒給了「向人們證明如果在鞋子外面套襪子在冰上走路,較不易於滑倒」的研究。
別難過,有關館主所憧憬的馬尾的問題,還是問鼎了2012年的搞笑諾貝爾物理獎。這次是由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Raymond E. Goldstein教授所主導的研究,他們推導出可用來描述馬尾形狀的方程式,並發表於物理學界頗具領導地位的《物理評論通訊期刊》(Physics Review Letters)上。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而複雜,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馬尾,有的長、有的短、有像毛筆一樣整整齊齊的、也有像拖把一樣熱情奔放的;影響馬尾形狀的因素有頭髮長度、硬度、密度、彈性及曲度(直髮或卷髮),還有綁馬尾束的髮圈力道及馬尾束裡的頭髮數量等等。科學家要怎麼從這麼多變因裡求出馬尾方程式呢?
在論文中,他們把每一根髮絲視作有隨機曲度的彈性線段,再利用流體力學中的連續方程式來描述儲存在髮束裡的「能量」。這邊所說的能量,共有三個項:其一是彈性能、其二是重力能、其餘未描述到的能量全部算入第三項,稱之為髮絲束縛能(fiber confinement energy)。彈性能的原理就如彈簧,是頭髮本身的彈性所儲存的能量;重力能更直觀,就是髮束重量的位能,前兩項能量用牛頓力學的公式即可表達。但第三項的束縛能,主要是成千上萬的髮絲無序地交錯、接觸、壓擠所儲存的能量,要將之公式化則需用到統計物理的技巧。
這種技巧其實和「理想氣體方程式」很類似,我們不可能描述每一顆氣體分子的運動模式,但可以用PV=nRT的公式去描述氣體團壓力、密度和溫度的關係。同理,要看各別髮絲的交互作用很複雜,但以整個髮束的角度切入,反而可以得到簡單的狀態方程式。
能量方程式寫出來後,利用最小勢能定理(Minimum total potential energy principle),將能量方程式對髮束長度做一次微分之後,等於零之解即為處於「穩定平衡」狀態下的馬尾方程式。換句話說,就像水會往低處流一樣,髮束也會自動跑到勢位能最低的形狀。
各位看倌對以上的解釋如果看完後還是霧煞煞,或是意猶未盡,可以參閱英文版維基百科「ponytail」條目,裡面有列出馬尾方程式的數學公式。
總之,理論上的馬尾方程式已經被物理學家推導出來了,剩下的就是實測工作啦,這部份館主非常樂意效勞呢!所以,各位朋友爾後如果看到貌似館主的準中年大叔在街上對著綁馬尾的女孩色眯眯地傻笑,別急著報警,這可是純學術角度的科學觀測哪!
參考資料:
  1. 2012年搞笑諾貝爾得主暨得獎內容介紹
  2. 偽基文庫:21個成為馬尾控的理由
  3. 維基百科Ponytail條目
  4. Ponytail Motion," J. B. Keller, J. APPL. MATH., Vol. 70, No. 7, pp. 2667–2672 (2010).
  5. Shape of a Ponytail and the Statistical Physics of Hair Fiber Bundles," Raymond E. Goldstein, Patrick B. Warren, and Robin C. Ball, PRL 108, 078101 (2012).
同場加映:
「如果我跑贏妳,妳就要綁一個月的馬尾。」 「啊~要綁頭上還是屁股上?」 圖片來源:Wikipedia
「如果我跑贏妳,妳就要綁一個月的馬尾。」
「啊~要綁頭上還是屁股上?」
圖片來源:Wikipedia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吳京的量子咖啡館

About Author

吳京

正職是二個娃兒的奶爸,副業為部落格《吳京的量子咖啡館》之館主。為人雜學而無術、滑稽而多辯,喜讀科學文章,再用自認有趣的方式轉述,企圖塑造博學又詼諧的假象。被吐嘈時會辯稱:「不是我冷,是你們不懂我的幽默。」

【科學史上的今天】11/17——莫比烏斯誕辰(August Ferdinand Möbius, 1790-1868)

【科學史上的今天】11/17——莫比烏斯誕辰(August Ferdinand Möbius, 1790-1868)
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除了在數學方面有所貢獻,還是位天文學家。不過,他的名字流傳至今為世人熟知,卻是因為他在年近七十時的一項偶然發現:莫比烏斯環。
製作莫比烏斯環非常簡單,將一條長紙條的一端扭轉 180 度後,再將兩端黏在一起就成了。這個結構看似簡單的紙環卻有著許多奇妙的性質。一般的紙張都有正面與背面,但莫比烏斯環卻只有一面,因此你從紙上任一點往前不間斷地著色,最後會回到原點,而且各處都已塗滿了同一個顏色,不像一般紙環可以正反兩面塗不同顏色。
將莫比烏斯環沿著中線剪開,結果會如何呢?可不是如我們直覺以為的:變成兩個原來一半寬度的莫比烏斯環,而是一個長度兩倍、扭轉兩次的紙環。如果再繼續將它沿著中線剪開呢?這次倒是會得到兩個彼此相扣的莫比烏斯環了!
如果莫比烏斯環是個真正的二維平面(上述用紙張製作的莫比烏斯環不算喔,請把紙張想像為一個沒有厚度的透明膠帶),那麼一個平面人繞了一圈回到原點時,會發現自己上下顛倒,原本在左邊的心臟變成在右邊了!
因為莫比烏斯環具有這些違反直覺的奇妙性質,不只出現在許多科幻作品之中,還成為許多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包括美術、雕塑、建築等等。例如著名的荷蘭版畫家艾雪就畫了螞蟻在莫比烏斯環上不斷向前爬行,而這意象又成為日本動畫電影《機動戰士鋼彈 逆襲的夏亞》中關於人類命運的隱喻。
在實際應用上,除了已經有設計成莫比烏斯環的輸送帶以延長使用壽命,科學家也正在研究能否應用於二維結構的石墨烯。莫比烏斯環最初只是一個有趣的數學題目,看似無用,最後卻衍生出各種實際成品,正是科學總會帶來驚喜的典型例子。

制度的兩種犧牲者 數學很難,再加上考試領導教學,扼殺了哪些學生的未來?

制度的兩種犧牲者

數學很難,再加上考試領導教學,扼殺了哪些學生的未來?

撰文/翁秉仁

數學真的比較難,但和一般人以為的不同。
數學的難,來自概念抽象以及學習需要累積。小學的數、量、形已經是抽象概念,得依附生活情境來學習。麻煩是抽象之上還有抽象,必須基礎穩固,後續學習才能順暢。例如分數、小數、因倍數都必須以整數為基礎,但又有各自的發展理路。
想克服這種難,需要時間沉澱思考。課本提供範例和習題,目的是協助學生達成學習。多做題目可能有幫助,但不等於學會。計算快慢也許反映思考的流暢,但也可能只反映熟練和記憶力。在初期,這些表現很難用結果來分辨。
一般人以為數學難,是背很多公式、學很多題型、做很多題目,速度還要快,這是禍害深遠的壞數學觀。許多人成績好,是依賴強大的記憶力和反應力,但對數學思考一知半解。
這造成兩個壞影響:有些學生誤以為自己數學很好;有些答題速度較慢的學生,誤以為自己數學不好。近年大學生除了數學程度逐年下降之外,中央大學數學系副教授單維彰做過幾次入學數學成績和微積分成績的交叉分析,發現兩者幾乎無關。各數學系也發現很多高中時期喜歡數學的學生不適應數學系,不但不是如魚得水,反而受到文化震盪。
這種壞數學觀和「考試領導教學」互相助長。本來靈活評量但不艱澀的考題被視為新題型,多年來不斷納入講義題庫,發展出許多無聊的練習題來鍛鍊學生的反應速度,看到題型就能回答。絕大部份學生不讀課本,成天面對講義或測驗卷,竟至大家以為這就是數學,不但難、還很無聊。
關注數學教育的同仁,早認為大學考試應把數學考試時間延長。考題份量不需加多,讓可以充份完成的學生都能夠出線,消弭狂練速度考生無意義的優勢。這樣做,才能讓有心的老師和學生放心恢復正常的數學教學。

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手機尾數恐透露年紀?臉書瘋傳數學公式

手機尾數恐透露年紀?臉書瘋傳數學公式

網路瘋傳一套數學公式,由手機尾數加減乘除,最後減去出生年後,竟會出現自己的實際年齡,但經網友初步破解,其實用代數方程式解頗就可知悉其中秘密。(圖擷取自網路)
2014-10-20  17:51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你的手機號碼會洩露你的年齡?!有網站貼出「手機尾號透露了你的年齡!不信你試試!」,只要將自己的手機尾數,經一連串加減乘除後,最後跑出三位數字,末兩碼赫然就是計算者的真實年齡,算式不但在臉書瘋傳,也讓許多網友紛紛驚呼超準,但已有網友利用簡單的代數方程破解:「其實最後一個步驟減去西元出生年,就已經透露蹊蹺了!」
該公式算法,需先將手機號碼的最後一碼乘以2,再加5,然後乘上50,得出來的數字加上1764,最後一個步驟需再減去計算者的西元出生年,最後會跑出三位數字,其中百位號碼即是最初的手機尾數,而另外十位跟個位數就是計算者的真實年齡,讓不少網友計算完後紛紛嚇到,直呼神奇。
但已有網友簡單破解,用國中數學的學過的代數方程式,將手機尾數以X替代,把算式走一遍後,最後會得到100X加上2014,直言100X就是手機尾數1到9乘上100,會直接顯現在百位數,而2014就是今年的西元年,透過最後一個步驟減去出生西元年,當然會出現計算者的「真實年齡」,破解手機尾數透露真實年齡的秘密,不少網友還是覺得破解過程中的數學公式其實相當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