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生活中有甚麼數學嗎?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宇宙解析/了解宇宙要靠數學翻譯 2014/03/03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

宇宙解析/了解宇宙要靠數學翻譯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 國家地理頻道經典天文科普節目「宇宙」經重製、翻拍,成為新一季的「宇宙大探索」,主持人美國天文學家尼爾.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和安.德魯彥,希望能藉此喚起人們對探索自然和宇宙的熱情,不過談到科學教育,兩人不約而同都談到數學障礙。
許多人因接觸科學時碰到繁複的數學計算而心生厭惡、畏懼,進而排斥科學;德魯彥認為學科學應回歸到人本能對自然的好奇與熱情,不僅教法需改變,也要帶兒童從小開始問問題、探尋世界,而不是只給予知識。
泰森則認為,大家看待數學的方式,應該將其當成學習外語:如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風俗,就會學習當地語言。若想了解宇宙的「文化」,就要用宇宙的語言-數學去理解溝通;現在的教育多把數學當成「你若不學,以後就活不下去」的存在,當然讓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要學數學。
提及近代科技、科學發展是否趨於緩慢、飽和?泰森舉例反駁,百年前科學家認為物理世界以幾乎探索完畢,只剩一點「小問題」需要解決,殊不知幾十年間,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接著量子力學出現,這些小問題根本是另一個新天地。
泰森常問自己「還有什麼問題,是我根本還想不到要去問的?」他認為當所知的範圍越廣,無知也跟著增加,科學探索是個沒有盡頭的旅程,也不會飽和。
至於應用科學的發展,泰森表示,有些國家曾長時間在科技上領先,後來優勢卻消失了;在沒基礎科學的持續探究下,技術也會跟著停滯,因為科學是科技的根基,如果科學沒有繼續發展,那就只能不斷的重複「改良式發明」,不會有新進展。

宇宙解析/星光無數為何夜空黑暗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 晚上的天空為什麼是暗的?最直覺的答案大概大家都答得出來,因為晚上太陽在地球的背面,所以照不到光。
但太空中有這麼多星星,每顆星星發出來的光都會擴散,就像用手電筒或探照燈往眼前照一樣,所以照理來說夜晚的天空應會被星光覆蓋住,相當明亮才對?
這是相當有名的「夜空佯謬」,1823年時由德國天文學家歐柏斯提出,曾引起相當大的爭論。
歐柏斯假設,靜止的宇宙中,均勻分布著同樣的星體,若以地球為中心,畫出許多同心的「天球殼」,則在距離地球10光年球殼上的星星,亮度是距離地球20光年球殼上的星星的4倍。
不過20光年球殼上的星星數量,也會是10光年球殼上星星數量的4倍,所以兩個球殼所發出來的光,對地球人來說,看起來是一樣亮的。
由於每個球殼對夜空貢獻的亮度相同,所以累積的效應應該是無限亮的天空。
1901年,物理學家開爾文解開這個弔詭理論:宇宙的年齡有限、光的速度也有限,以地球的年齡約為50億年來說,我們只能看到距離地球50億光年內的星星,因為50億光年以外的星光,都還沒到達地球,換句話說,我們看向夜空中黑暗的部分,其實就是在回顧歷史。
宇宙紅移也是另一合理解釋,因為宇宙正在膨脹,當可見光傳到地球時,光的波長已轉變成微波,所以我們看不到星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