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生活中有甚麼數學嗎?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數感生活——尿液篩檢的統計陷阱】

數感生活——尿液篩檢的統計陷阱】
最近有民代跟政府單位計畫推動中學生尿液篩檢,來遏止吸毒人口的成長。預防吸毒絕對是正確的,但在使用尿液篩檢這個手段之前,除了有些人顧慮的人權問題外,可能更要注意「數學」問題。
劉玉皙博士與佘健源教授在2013年的投書指出了這個問題。
假設一個地方有一萬人,該地方的吸毒人口是1%,也就是100吸毒人口。尿液檢測的準確度是很高的99%,每100個人會有一個人檢測錯誤。所以100個吸毒人口,只有1個漏掉。
精準地揪出了吸毒者,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
但如果回頭看沒吸毒的9900人,卻會因為尿液檢測的1%誤差,有99個人明明沒吸毒但也沒通過檢定。
換句話說,最後可能有99(吸毒)+99(沒吸毒)=198人沒通過尿檢。這之中只有一半的人有問題。
這就是很有名的貝氏定理,我們根據每次的實驗,會得到更新的資訊,但這些資訊只把我們帶到離真相更近的地方,並非是最終的結果。

最後引述兩位老師投書的內文:
"而任何初次檢驗是陽性的人,都必須再複驗,而不是馬上把他們當成罪犯。然而,新竹市教育局和學校基層人員是否了解這個統計陷阱?機率意謂風險,而不是蓋棺論定的依據,如果老師們都用「有罪推定」的心態把機率看成證據,又萬一弱勢學生(窮、單親、課業表現不佳)剛好呈現偽陽性反應,那對一個中學生會造成多麼毀滅性的結果?"
希望有關當局能清楚這個數學陷阱,真的要執行尿檢時,也能因應做出相關配套。

全面尿液篩檢的統計陷阱(劉玉皙、佘健源)

 
 
 
 更多專欄文章
日前經議會提議,新竹市政府決定五月起全面實施國高中全面尿液篩檢。贊成者認為此舉將有效遏止學生濫用毒品,並且認為「人權」不是規避全面尿篩的藉口。然而,全面尿篩有其統計陷阱:看似中立的全面尿液篩檢,在統計上卻不見得有相應的準確度,這並不是人權問題,而是在數學上即存在極大誤區,在執行上若稍有不慎,就會變成教育上的災難。
統計學上有「貝氏機率」,計算的是在某條件成立之下,某一事件發生的機率。尿篩結果即是一種貝氏機率。假設現在測試的準確度如下:若受檢者吸毒,每次檢測呈陽性反應的機率為99%;若受檢者沒吸毒,陰性反應的機率為99%,偽陽性反應的機率則為1%。「吸毒╱吸毒」即是給定的條件,99%是貝氏機率。表面上看來,誤判的機率似乎只有1%;其實不然,若實施全面尿檢,誤判的機率甚至可能超過50%,比「跋杯」還差!

無法判定真的吸毒

這怎麼說呢?事實上全面尿篩並無法告訴我們學生是否真的吸毒,全面尿篩只能告訴我們某些學生呈陽性反應。「陽性反應」包含了真的在吸毒的學生,也包含未吸毒但呈偽陽性反應的學生。當未吸毒的人口比率越高時,偽陽性的學生也就越多。目前政府單位推估全台約有1%吸毒人口,而新竹市國高中學生(含高職)約有36000人。若以上述假設99%敏感度的尿檢為基礎進行估算,我們可以貝氏機率推得,當實施全面尿篩後,將會有約712名學生呈陽性反應,其中卻只有356名學生是真的在吸毒。換言之,若某生在全面尿篩中呈陽性反應,則他真的在吸毒的可能性只有50%,誤判的比率將達五成!
這是令人震驚的結論,卻是數學上的現實。任何科學的證據,其實也只是機率的結果。也因此,在醫學和法律上,有嚴謹的程序降低誤判機率。既然「未吸毒人口佔母體比率」有決定性影響,一般便只針對很有可能吸毒的嫌犯尿檢,而非全民尿檢。而任何初次檢驗是陽性的人,都必須再複驗,而不是馬上把他們當成罪犯。然而,新竹市教育局和學校基層人員是否了解這個統計陷阱?機率意謂風險,而不是蓋棺論定的依據,如果老師們都用「有罪推定」的心態把機率看成證據,又萬一弱勢學生(窮、單親、課業表現不佳)剛好呈現偽陽性反應,那對一個中學生會造成多麼毀滅性的結果? 

將牽涉到學生未來

一個持有「全民有罪推定」的全面尿檢,牽涉的不僅是人權問題,而是鐵錚錚的統計誤區。尤其教育牽涉到的是學生的未來,依前述計算,影響的可能是三百多名學生的人生。一個理盲的社會,將以下一代的成長為代價,而這並不是宣稱全面尿檢已簽署「家長同意書」可以抹滅的事實。 
劉玉皙為美國薩佛克大學經濟學博士候選人、佘健源為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