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數學焦慮症」 教人難專心思考
【台灣醒報記者張心惟綜合報導】很多人都有「數學恐慌」,在上台解數學題時,手心冒汗、感到無比恐懼!根據《BBC》報導,若面對數學題時精神緊張,以致於影響解題的表現,便可能是「數學焦慮症」。然而,透過「表達性書寫」表達出恐懼,可有效改善。
【對數學的真實恐懼】
根據美國長期關注教育議題的《奈菲爾基金會》,「數學焦慮症」是「處理生活中或學術上的數學題時,有強烈感受或精神緊張,以致於影響算術能力的現象。」此症狀並不局限於年齡或場所,但受此症狀所苦的民眾,也不必然在數學理解方面就差人一截。
根據美國長期關注教育議題的《奈菲爾基金會》,「數學焦慮症」是「處理生活中或學術上的數學題時,有強烈感受或精神緊張,以致於影響算術能力的現象。」此症狀並不局限於年齡或場所,但受此症狀所苦的民眾,也不必然在數學理解方面就差人一截。
從過去注重「數學焦慮量表」的研擬,心理學家現聚焦於生理學反應方面。他們發現,即使數學不會對人身安全造成威脅,但人們常表現出相當真實的生理反應,如釋放出含皮質醇的壓力賀爾蒙。美國《國家健康機構》一項研究更發現,數學題可能啟動身體的「疼痛機制」,而這是在人體受到外傷時才會啟動的機制。
【恐懼的源頭】
數學比起其他科目還令人恐懼的原因,至今仍是未知數。但若擔心自己無法算出標準答案,的確有可能表現得更差。2012年科學家掃瞄了7到9歲兒童的大腦,其中對數學感到特別焦慮的兒童,恐懼會抑制大腦掌管抽象思考的前額皮質。因此,這些兒童在面對眼前的數學題時,會更難以專心思考。
數學比起其他科目還令人恐懼的原因,至今仍是未知數。但若擔心自己無法算出標準答案,的確有可能表現得更差。2012年科學家掃瞄了7到9歲兒童的大腦,其中對數學感到特別焦慮的兒童,恐懼會抑制大腦掌管抽象思考的前額皮質。因此,這些兒童在面對眼前的數學題時,會更難以專心思考。
有一派學者認為,對數學的恐慌可能由大人延續給下一代。當孩子察覺成人的焦慮時,會認為自己也該警覺,以面對潛在的危險。然而,社會期待也可能是原因之一,由於性別刻板印象,女孩也較易受「數學焦慮症」所苦。無論對數學的恐懼源自何處,對數學愈恐懼,表現更差,如此一來便會更不想接觸數學,形成惡性循環。
心理學家過去常使用「厭惡式療法」,引導病人面對自己的恐懼,進而想出解決辦法。然而,持續的數學課顯然無法解決「數學焦慮症」。另一派學者提倡「表達性書寫」治療,鼓勵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恐懼。有一班級在應用此技巧後,數學的平均分數從B-進步至B+,效果卓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