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就像武侠小说里面的内功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非常重要。因为“数感”是一个人基本的数学素养,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于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在这种新理念的氛围下,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成为了教育聚焦的话题。
那么课程标准具体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一些具体例子:
如从杭州坐车去北京,选择什么样交通工具,就会去默算时间来合理安排自己的行程。
如去超市买零食,口袋多少钱,大概买多少,多久就会吃完,心中就有一个小算盘。
再如给你一个箱子,能装多少东西,装什么,心里都会默默理一遍。
这些都是数感在起作用。在生活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建立一定数感,这样可以让我们以“数学的方式”去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新课改的要求就不断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这种意识其中一个层面意识就是“数感”。我们不可能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家,也没那个必要,但需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如下面这道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看下面这道题:
解题反思:
本题考查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的运用,不等式组的解法,一次函数的应用,解答时根据条件建立建立反映全题等量关系、不等关系、函数关系式关键.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例如,在实际生活中怎么去估算“厘米和米”,哪些物体可以用“厘米”或“米”作单位。有些人说较小用“厘米”,较大用“米”,那么这个大小又怎么去区分?像铅笔、橡皮、文具盒等短小物品用“厘米”作单位,课桌椅、门、教室的长宽等用“米”作单位;
可以做了如下设计:
1、一本数学教科书大约有100页左右纸装订而成。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自己的课本,感受一本书的厚度。
2、将10本数学书依次叠在一起,每增加一本都请学生感受一次纸张的数量,感受数量由小增大的过程,建立大数的积累。
3、想一想,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0本书是1000张纸,比10本书还要厚)请学生描述“1200张纸叠在一起有多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
上述这些数学知识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这种“亲力亲为”的学习行为,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不能通过大量数学习题来完成,需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生活,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这样随着数感的建立、形成、发展和强化,那么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素养就会慢慢的提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