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生活中有甚麼數學嗎?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括弧為什麼要先算?」大人回答不出來,也不要用「這是規定」帶過 5 回應 撰文者吳麗芬

「括弧為什麼要先算?」大人回答不出來,也不要用「這是規定」帶過

圖片來源:dreamstime_m_45963111
美國曾有一項職場調查指出:每三個高所得工作,就有兩個需要比算術更高深的數學;遠見雜誌也在2006年做了「數學力」如何與高所得工作有關的專題報導,緊接著台灣開始參加PISA評比,12年國教中的特色高中考試也要加考「數學素養」,「數學力」的討論已經佔滿主流媒體版面,「培養孩子數學力」可說是當今顯學。
然而,只談「如何培養」是不夠的,就像一個人整天滋補養身,卻不去呵護原本健康的身體一樣,這樣亂投資一場,結果當然堪憂!「數學力」雖然不是天生的,但人卻天生的配備了學數學的能力,事實上,人天生有學習的能力,這些能力內建在「正常的大腦」裡,透過跟後天環境的交互作用,於是有了「學習」,因此,腦神經科學家說,教育可以被視為一種大腦「造景」的工作,你給它什麼樣的後天環境,就造就怎樣的大腦,「大腦知識與教學」這本書的作者Eric Jensen在談到如何豐富環境以滋養大腦時就說:「無論你多麼興奮地想在環境中增加多少正向的事物,首先要做的,是消除負面的影響」。
因此,消除學習環境中具威脅性的事項非常重要,這對深受科舉文化影響的台灣教育尤其深具意義,我們根據實務上的教學經驗歸納出以下6個主要妨礙「數學力」發展的絆腳石,這些石頭對於發展數學力都深具威脅性,現在,來搬開石頭,讓孩子踏上一條新而有效的學習道路吧!
第一顆石頭 迷信反覆練習
練習是為了加深記憶,而沒有記憶等於沒有學習,所以練習是必要的,但太多練習反而會讓大腦陷入疲乏,就增加「數學力」而言,寫一堆類似的測驗卷希望孩子記住題型跟解法,結果是造成孩子頭腦的僵化。然而,什麼是適度的練習呢?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是自己,練幾題?寫幾張?不會害你倒胃口?
第二顆石頭 只追求標準答案或滿分
「媽,告訴我答案就好」,至於為什麼是這個答案而不是那個答案?在標準答案下長大的小孩不喜歡去想,而「思考」卻是培養數學力最需要的方法,腦神經科學家也告訴我們,神經系統的成長是來自於問題解決的歷程,而非結果。
標準答案式的教育通常跟追求滿分息息相關,一張考卷發下來,大人往往不在意孩子對了幾題,只在乎他們錯了幾題,不在意孩子得了幾分,只在乎他們少了幾分。這種從滿分往下扣的「減法」思維,是苛責式教育的溫床,只看缺點忽略已有成就,容易造成小孩「自我感覺很差」,沒自信的人無法面對挑戰,因為數學力不是「會考試」的能力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很多種。
第三顆石頭 製造無意義的挫折
這麼說,只要多多給孩子難題去解,就可以培養數學力嗎?這要看是什麼樣的難題而定,「大腦知識與教學」的作者就認為,要滋養大腦,孩子需要有解決複雜、具有挑戰性問題的經驗,同時「愈貼近真實生活愈好」。有些老師或坊間補習班,專門愛拿刁鑽考題考驗小孩,例如這題有名的「孤獨的7」,離真實生活就不知道有多遠,給小學生製造的挫折不知道有多深,也絕對可以挫挫某些資優孩子的銳氣,問題是,有意義嗎?
「挑戰」或「為難」有時僅在一線之間,孩子喜歡挑戰,但孩子也看得出為難,經常性的為難,將挫傷孩子珍貴的自信心,得不償失!
第四顆石頭 拿小孩跟別人比
大人總喜歡拿自己小孩跟別人比,或兄弟姊妹相比,但這是小孩最痛恨的!大人希望收到「見賢思齊」的效果,但往往適得其反,小孩只有變得妒忌跟自卑。事實上,讓孩子只跟自己比較是最好的策略,考慮今天有沒有比昨天進步就好,學校改不了「排名比序」的惡習,家庭不宜跟著「淪陷」,人比人氣死人,在妒忌跟自卑中生活的人,情緒品質差,學習品質也會跟著低落。
第五顆石頭 迴避小孩的提問
「好問」是孩子的天性,某些十分有智慧的長者也都保留著好問的習性,例如典籍上寫的「夫子入太廟,每事問」的孔仲尼先生,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也告訴我們,大腦喜歡新奇的事物,因此,無論孩子問的問題在大人眼中有多基本,比如問「括弧為什麼要先算?」大人都不宜只是說「規定的」或說「記起來就好」就打發掉,寧可說:「你的問題很好,我也不知道,讓我們一起研究看看…」研究不出來就算了,至少留給孩子一個好態度,也呵護了孩子的好奇心。
第六顆石頭 讓小孩去充滿紅榜跟責罵的補習班
對一般家長而言,唯一無法控制的教育環境恐怕只有學校,孩子下課後去的安親補習班以及提供溫暖親情的家庭反而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本文開頭曾經說過,消除學習環境中具威脅性的事項非常重要,Eric Jensen指出那些威脅性的方式包括:讓學生難堪、斥責、不合理的時間限制、羞辱、諷刺等。如果非得去安親補習班不可,最好幫孩子選擇一個不搞排名比序、教師具有優良情緒品質的地方,不然家庭所做的努力,可能就被理念不合的補習班抵消光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